首页 > 正文
重庆荣昌:“非遗三宝”促业兴
2023年12月24日 19:03 来源: 新华社

  在重庆荣昌安陶小镇的陶宝古街,一家“陶主题咖啡馆”涌入一帮年轻的陶艺匠人,他们从各个陶艺工坊相约而来,交谈起最新的创意和想法。这样的场景,为“陶器烧制技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新活力。

  荣昌区有“陶器烧制技艺”“夏布织造技艺”“制扇技艺”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荣昌三宝”。近年来,当地面向市场,创造性激活文化资源,擦亮传统非遗文化名片,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使“老传统”“老技艺”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千年窑火烧出新业态

  “金竹山,瓦子滩,十里河床陶片片,窑公吆喝悍声远,窑火烧亮半边天……”荣昌制陶业兴起于汉代,兴盛于唐宋,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驱车穿过硕果累累的柑橘林,一栋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现于眼前,这里是“90后”夫妻管永双和李云杉的“西山雨”陶艺工作室。管永双年纪不大,已是小有名气的区级非遗传承人。

  夫妻二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他们将专业知识和年轻人的审美融入到制陶中,多方面进行创新。“通过不断试验总结,我们已开发出银杏灰釉、芭蕉灰釉、荷叶灰釉等一系列植物灰釉作品,很受市场欢迎。”管永双说。

管永双在窑内查看陶器烧制情况。新华社记者唐奕 摄

  如今,荣昌已有陶器烧制技艺各级非遗传承人196名。随着当地出台多项扶持政策,推动产业融合升级,荣昌陶瓷业从工艺陶、生活陶向高技术工业陶跃进。

  近年来,荣昌引进一批知名陶瓷企业,2020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西部陶瓷之都”称号。2022年陶瓷产业总产值达26.7亿元。

  荣昌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菊华介绍,通过发掘陶文化,荣昌建成安陶小镇、安北陶艺村等文旅打卡地20余处,今年前11个月接待游客超4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2.14亿元。

  一块夏布延展全链条

  被称为中国纺织“活化石”的夏布,同样在荣昌积淀出长久的生命力。荣昌夏布织造技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上千年。

  双脚协调踩下踏板,左右手灵活投梭、接梭,夏布被一排排织成。在荣昌夏布小镇“壹秋堂”夏布坊内,市级非遗传承人颜先英边为游客展示纺织技艺,边介绍夏布的特色。

  “荣昌夏布细密平整,色泽莹洁,且坚韧耐用,素有‘轻如蝉翼,薄如宣纸’的美誉。我们用它开发的服装、床上用品等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远销日本、韩国和东南亚。”颜先英说。

颜先英向游客展示夏布纺织技艺。新华社记者万志云 摄

  颜先英工作的夏布小镇聚集了近20家夏布制作工坊,是集夏布研发、加工、交易、展销、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非遗文化旅游景区。小镇每年接待游客约150万人次,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实现了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荣昌还积极引进现代技术,从传统的夏布生产拓展为服装订单加工、代加工、自主品牌打造等全流程服装纺织产业,目前已培育规模以上服装纺织企业9家,产品涵盖西服、鞋袜、背包等上千个品种,预计2023年综合产值达9.5亿元。

 小小折扇焕新重“登台”

  在荣昌区昌元街道一带,清朝年间就聚集了大量折扇铺,有“扇庄街”之称。今年75岁的陈子福,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制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我见证了荣昌折扇从辉煌走向冷淡,又重新‘登上舞台’的过程。”陈子福说,以前,在炎炎夏日,一人一把折扇是随处可见的场景,但随着电扇、空调走进千家万户,折扇市场受到巨大冲击。

陈子福向记者展示自己制作的折扇。新华社记者刘梓桐 摄

  为摆脱困境,荣昌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整合折扇、夏布、陶瓷、传统书画等文化资源,研发出适应现代家居、旅游、收藏等领域的工艺品折扇,使这一“老产业”打开了新市场。

  37岁的李道良是陈子福的徒弟,在师傅的鼓励下,他瞄准舞蹈扇、表演扇市场做设计开发。如今,李道良一家人一天能制作600多把扇子,一年收入40余万元。

  目前,荣昌有折扇企业、手工坊13家,年产折扇80多万把,带动数百人就业增收。(记者万志云、刘梓桐)

编辑: 韩梦霖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