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重庆全面开展土壤“家底”摸排

  土壤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旨在查明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查清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等。

  时隔40多年,全面开展土壤普查意义何在?我市土壤“三普”难点在哪?近日,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和负责人。

  将对1亿多亩农用地土壤进行普查

  土壤“三普”是2022年国家作出的对土壤一次“全面体检”。

  市土壤三普办综合组组长、市农业农村委耕地质量处处长杨守正介绍,国家下达我市的“三普”表层采样点有5万多个、剖面样1492个。根据安排,我市计划用3年时间(1年试点,2年全面推开),投入10万人次,完成1亿多亩农用地土壤的“家底”摸排。

  土壤“三普”的对象为全域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普查内容为土壤性状、类型、立地条件、利用状况等。

  “通过土壤普查,可清楚了解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查清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同时,普查结果可为土壤的科学分类、规划利用、改良培肥等提供科学支撑,也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等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杨守正说。

  土壤变迁亟待全面摸清“家底”

  “‘二普’至今已有40多年时间,这期间是我国农业集约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土壤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和问题,如黑土地退化、南方红黄壤酸化等,对作物产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谢德体介绍,具体到重庆,全市酸化土壤面积大,酸化量约占总数的1/3,成为全国土壤酸化重点区域之一。

  同时,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机作业有时会压实土壤,造成耕作层变浅。此外,重金属污染也给土壤可持续利用带来了挑战。

  事实上,从“二普”到“三普”的40多年里,重庆也做过很多土壤调查,谢德体说,比如测土配方施肥的调查、土壤污染调查等,其中也涉及到了土壤部分性状的调查。“但这些调查和监测,目标较单一、指标不全、覆盖面有限,不能真正达到摸清土壤‘家底’的目的。”

  “相比‘二普’的8个监测指标,‘三普’增加到了40多个,它是对土壤的一次‘全面体检’,范围更广、内容更全。”谢德体说。

  今年底将完成50%以上的外业采样

  “要全面掌握全市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土壤性状和土壤适宜性,难度不小!”谢德体解释,它需要统筹土壤、地质、地理、生态、环境及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协同,共同推进土壤外业调查采样、内业化验、成果制图。

  为探索土壤普查的成功经验,去年4月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启动后,我市在江津区和南川区开展了“三普”试点,通过一年的努力,两地完成国家下达的2398个样点外业调查采样任务,并顺利通过国家级、市级相关专家验收。

  今年,我市在完成土壤普查试点基础上,坚持“质量第一”,全面开展土壤“三普”,力争到2025年,形成全市及各区县土壤普查报告和土壤利用适宜性评价报告,以及完成土壤质量分布图、酸化土壤分布图等成果,为守住耕地红线,确保我市粮食安全打下基础。

  截至目前,我市已划分渝中、渝西、渝东南、渝东北四个土壤普查片区,组建了西南大学、市农科院、市农技推广总站、市土地整治中心、市农信中心5家技术支撑单位。预计到今年底,全市将完成50%以上样点调查采样,30%以上样品制备、20%以上样品检测。

编辑: 陶玉莲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