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走进未来课程建设 第三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五次学术年会微论坛举行

  “面向未来”,实践探索、思维碰撞、“数字学生”与师畅想……11月26日,第三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五次学术年会之微论坛“面向未来的课程建设”由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组织举办,通过主旨报告、校长论坛、专家回应、师生对话、主题沙龙,交流课程建设实践经验与理念,为探索高质量人才培养新路径、新图景赋能。

  第三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之微论坛“面向未来的课程建设”举办。

  本场微论坛由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承办,在重庆育才中学举行,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同步展开,立足“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的课程改革意志与课程建设基本要义,以该校26年来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实践探索为基础,探讨面向未来的课程建设路径,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莫景祺作主旨报告。

  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莫景祺作《面向未来课程的国家战略》主旨报告,围绕“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解读新课程实施方案的内涵与要求,课程体系的价值定位与体系特征,强调从学校、教师等多维度统筹协调要件完善课程实施方案并加强专业指导,凸显“五育并举”,整体发挥育人功能。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欧健在校长论坛环节讲话。

  何为面向未来?校长论坛中,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欧健指出,“开放、健康、智慧”的学校定位是学校的发展方向、办学的核心价值与愿景,也是为学生创造生涯幸福的重要途径和保障。学校秉承“立人·新民”办学理念,追求办“中学里的大学”教育理想,希望为学生一生的生涯幸福奠基。

  实践中,学校打造“三群一线”课程体系,通过“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课程群,结合“以生涯教育为导向的贯穿中学六年的课程”,开展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蝴蝶课程体系”等缤纷实践活动,建设“7中心、8基地”及教师队伍,以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发现个人潜能,明确未来方向。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为不同人格特质的学生提供更适合其发展的生涯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莉萍作主旨报告。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朱斌作主旨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莉萍,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朱斌分别带来《让全人格教育成为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让笑容继续洋溢在学生脸上 聚焦课程建设·赋能师生成长》主旨报告,分享“两心、两力课程建构”“一核六翼一体结构”相关实践经验与成果,提出“转变教育认识”“坚持科学素养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建议,为课程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莉莉围绕“从学校的课程设计到学生的生命体验”主题,从课程规划内生根基、学习方式变革等方面回应未来课程建设之思。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员尹后庆强调现代性课程改革要增强现代性,注重个性化及知识的逻辑价值与社会价值,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创造力、责任感等综合能力素养。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师生对话,围绕未来课程进行时空畅想。

  面向未来的课程是什么模样?现场,一个“数字人”闪亮登场,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高二年级信息学竞赛生文彦博以其虚拟形象回答:“学校是点亮我们生涯之树的土壤。”此外,还有三名学生一齐畅想未来课程,“让学生站上讲台”“设计心理与美育融合课程”“突破、拓展教学空间”等想法精彩纷呈。还有学子提出关于个人生涯发展、自我实现的困惑,学校教师讲解课程建设、“多元、增值性、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等,为学生的生涯发展领航。

  当天,朱斌、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党委书记党忠良、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学生成长中心副主任刘建勇在微论坛主题沙龙中还就面向未来课程的前景进行展望,分享了区域课程建设,课程“建模”,课程内容、形态、评价等深度思考。

  据悉,本届论坛于25-26日在渝举行,由中国教育学会、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主办,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聚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主题,聚焦深化育人关键环节与重点领域改革,通过3场主旨报告、3场“校长星空”、DPD特别论坛、4场主题发言、2堂课例观摩、19场分论坛、19场微论坛,展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前沿进展、学术成果与实践探索,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编辑:蒋玲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