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乡村医生不“赤脚”,技术服务均“在线”

  “我们村的陈医生非常敬业。”“离不开王医生了哦,这么多年了,都成朋友了。”……自今年4月重庆市沙坪坝区启动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以来,通过回访,村民们对村卫生室全面提档升级赞不绝口。

  从最早的“赤脚医生”一根针、一把草治病,到现在党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乡村医疗卫生体系高速发展,沙坪坝区涌现出一批有技术、能担当、口碑好的优秀乡村医生。

 走遍田间地头的“陈妈妈”

  沙坪坝区凤凰镇八字桥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陈敬玉,从1990年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农村基层卫生工作,30多年来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

陈敬玉为农村居民讲解冬季传染病防控知识。

  2019年村医落实离岗政策后,八字桥村一直招聘不到合适的乡村医生,村民们意见很大。凤凰镇卫生院综合考虑,想安排陈敬玉到八字桥村卫生室工作,但八字桥村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且条件艰苦,凤凰镇卫生院院长犹豫再三,不知如何开口。然而陈敬玉听说后,毫不犹豫选择前往八字桥村。她说:“作为医者,我从事乡村工作多年,有丰富的驻村经验,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

  到八字桥村短短几月,陈敬玉的足迹便踏遍了八字桥村的每一寸土地,村民们看到她都会热情地招呼“陈医生”,村里的孩子们更是亲切的叫她“陈妈妈”。在村医岗位工作的四年间,她多次被评为区级优秀乡村医生,2021年被评为重庆市“最美基层医务工作者”。

  随叫随到的乡村“120”

  今年已满64岁的王廷碧,是歌乐山街道金刚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已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她本可以安享晚年,但她却说:“村里的老老少少就像我的家人,他们的健康是我实在割舍不了的牵挂,只要大家还需要我、认可我,我就要一直坚持下去!”

  “金刚村常住居民有5700余人,村民们一旦有个头疼脑热,找王医生开几剂药就能好。”金刚村居民说,大家都很信赖这个有口碑、有资历的老医生,他们都亲切地称她为随叫随到的“120”。

王廷碧下村开展慢性病患者随访。

  作为家庭医生团队长,王廷碧很重视健康管理工作,村里谁住过院、谁得过什么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等,她都一清二楚,并为每位村民建立了详细的健康档案,基于居民个性化健康需求开展签约服务工作。工作四十余载,她多次被评为区级优秀乡村医生、优秀共产党员。

  留守老人的至亲“小儿子”

  在中梁镇永宁寺村,人人都认识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何伟。永宁寺村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较多,其中留守老人占多数,对他们而言,何伟就像他们的“小儿子”一样。

  为了方便村民就医,何伟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存入每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手机中,只要他们有需要,一个电话何伟就会上门看病问诊、施药治疗,为他们提供足不出户的诊疗服务。何伟就是这样常年奔走在乡村小道上。

  为更好地保障村民健康,何伟日诊夜读、勤奋钻研,在专业上精益求精,先后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医师、主治医师资格,并熟练掌握常见病、多发病、慢病的康复诊断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而他所在的村卫生室也是沙坪坝区唯一一个五星级村卫生室,2023年被重庆市卫生健康委评为“重庆市美丽村卫生室”。

  近年来,沙坪坝区精准聚焦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两个问题“靶心”,双管齐下促进乡村医疗提档升级。其中,全区推进村卫生室“六个统一”标准化建设,落实镇村一体化管理,进一步改善了村卫生室设施设备和就诊条件;全区不断提升乡村医生服务能力,优聘师资“一季一培一练一考”提升基本诊疗水平,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国家认证考试,目前14名乡村医生中已有6人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乡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占比逐年提升。

  同时,沙坪坝区不断完善乡村医生政策保障,坚决落实乡村医生薪酬待遇,及时足额拨付乡村医生基本药物、基本公共卫生、医疗保险等补助,解除了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

  如今,沙坪坝区14名乡村医生驻守在10个村卫生室,他们扎根基层、执着奉献,用心用情筑牢村民健康屏障。(周珈宇 李兰馨 黎军)

编辑:陈蒙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