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5日是第22个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主题是“呼吸就是生命——尽早行动”。近年来,慢阻肺病在中国的发病率持续上升,然而这种被称为“第三大死亡杀手”的疾病知晓度并不高,未引起公众足够的重视。
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疾病,得了慢阻肺不仅会影响呼吸功能、心功能,引发多种合并性疾病,比如引起骨质疏松、引起糖尿病的发病率增高、引起心脏和脑血管疾病的增高,还会累及全身各系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市六院、市职防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朱佑明指出,一旦得了慢阻肺是不可逆的,但这是一种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疾病。
慢性咳嗽咳痰是首发症状,高危因素需警惕
什么时候需要警惕自己患上了慢阻肺?朱佑明表示,早期慢阻肺患者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随病情进展日益显著,首先会出现咳嗽、咳痰症状,而后期出现呼吸困难等。部分患者出现咳嗽、咳痰症状就担心是不是慢阻肺,其实,引发慢阻肺疾病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类,个人因素包括遗传、年龄、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和气道高反应性、低体重指数等;环境因素包括烟草、燃料烟雾、空气污染、职业性粉尘、感染和慢性支气管炎等。
“如果患者长期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又属于高危人群,就需及时就诊,医生会通过听诊、拍胸部X线、CT片、做肺功能检查等手段先确定是否患有慢阻肺。”朱佑明指出,这几类属于高危人群,大家可以自查:(1)年龄≥35岁;(2)吸烟或长期接触“二手烟”污染;(3)特定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4)直系亲属中有慢阻肺病史;(5)空气污染:如二氧化硫;(6)职业环境:长期从事粉尘、有毒有害气体、重金属颗粒等;(7)婴幼儿时期反复下呼吸道感染;(8)气候寒冷、潮湿地区使用燃煤、木柴取暖;(9)维生素A缺乏或胎儿时期肺发育不全;(10)营养状况较差,体质指数较低。
常见的识别、治疗误区要避免
误区一:得了慢阻肺一定会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
慢阻肺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三个字,咳、痰和喘,即咳嗽、咳痰和气喘,症状反复持续。但约有三分之一患者早期是没有任何上述呼吸道症状的。
误区二:慢阻肺就是传说中的肺气肿?
慢阻肺不等于肺气肿,但慢阻肺患者常合并有肺气肿。
误区三:咳嗽喘气症状好转即可停止用药。
慢阻肺是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长期吸入支气管扩张剂的治疗是慢阻肺治疗的基础,不建议随意停药。
误区四:治疗慢阻肺只吃药就可以。
慢阻肺的主要治疗方式是支气管扩张剂,以吸入为主,按时、按需吸入,选择合适的吸入制剂,口服药物起辅助作用。
冬春慢阻肺高发,如何预防加重?
冬春季节是慢阻肺的高发时期,受到气温变化影响,很多患者往往容易出现病情急性加重症状,严重的甚至可危及生命。
朱佑明提醒,冬春季节,慢阻肺患者容易出现反复咳嗽、咳痰、胸闷、气促。慢阻肺患者要注意防寒保暖,保证营养均衡,适当提高蛋白质摄入,同时按时吸入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定期进行肺康复训练、随访和家庭氧疗,此外可进行适量锻炼。(翁小荔 徐亚男)
朱佑明,主任医师,医学博士,“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呼吸介入治疗、间质性肺疾病、呼吸危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