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位基层家庭医生的画像

  一个周三的上午,医生陈华英带着血压计、血糖仪、听诊器等设备来到西永街道兴隆沟村,为瘫痪在床、行动不便及出行困难的老年患者进行检查等。为了方便群众,陈华英常常入户提供服务,这是她每月的固定行程之一。

  陈华英是重庆市高新区西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名家庭医生。事实上,在扎根基层的十几年里,陈华英和团队成员走遍了辖区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熟悉众多患者的疾病发展和家庭情况,她逐渐成为辖区群众最亲近也最信赖的家庭医生之一。

  人民防治健康的“守门人”

  “还记得刚开始签约家庭医生时,居民因为不知道家庭医生能做什么,认为其没有意义就不愿签约,所以工作开展起来很困难。”陈华英回忆道。

  对于家庭医生而言,患者的信任是开展服务的关键。怎么做?陈华英常常会带着设备上门,跟群众拉家常仔细询问疾病史、免费测血压血糖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监测患者身体情况的同时还宣传防治知识,叮嘱患者及其家人做好自我保健预防。在看得见的行动中,患者对家庭医生逐渐了解。

  “陈医生,我们娃儿有点不舒服噢”“陈医生,你帮我看哈报告嘛”“陈医生,我这个病恼不恼火用不用到上级医院去看看嘛?”……从“医不叩门”到“主动上门”,体现了大家对家庭医生陈华英的认同。“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没有多余的技巧,除了良好的沟通,唯有真心实意为患者解决问题。”陈华英说道。

  此外,陈华英以畅通家庭医生与居民联络渠道为抓手,建立了稳定的服务关系。通过发放家庭医生签约卡,建立微信或QQ群,患者可以及时联系到家庭医生。医生常驻群里,能及时回答患者的各种问题,也会根据四时、节气、各种节日,发布健康预防保健知识,并定期开展各种健康教育宣传培训,提高群众自我健康管理意识达到自我健康管理的目的,从而提高群众对家庭医生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群众所需深切的“关怀者”

  除了负责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的健康管理,陈华英还管理了一个特殊群体——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在我刚接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时,有一个家庭让我记忆犹新。”陈华英表示,当时打电话才说了几句,患者家属就哭了起来,诉说家里有两个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需要照顾,上有九十多岁的老父亲,还要负责一家人的生活开销,生活压得她喘不过气。听到这里,陈华英心里很不是滋味,第二天就去她家进行了家访。

  为了帮助其减轻经济负担,陈华英联系精神卫生中心申请了686免费项目、免费住院和免费服药等。陈华英说:“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都力所能及地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跟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沟通与其他患者不同,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作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很多患者及家属害怕被人用有色眼镜看待,他们不容易相信别人,也不愿过多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会与他们平等相处,站在他们的立场,从对他们有益的角度展开对话,比如怎么办理特病、怎么领取免费药物,给他们讲解救治救助政策等,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怀。”陈华英说,首次沟通往往会花费两到三个小时,一次沟通不到位还会进行多次沟通。

  付出的努力在时间的推移下都看到了回报,许多曾经忧虑担心自卑胆小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重新拾掇起了对生活的希望。每每听到签约患者的好消息,都让陈华英更加坚定选择这份职业的决心。

  从2010年在上海、北京等地试点,到2016年全国范围推行,家庭医生签约已走过了十多年。如何进一步提升签约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陈华英表示,可借助全市“两病”的办理、产后访视入户、免费儿童保健、幼儿园体检、预防接种、入户对行动不便、出行困难的人群体检的时候加强服务,深入社区、学校,工厂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家庭医生的认识感受。

  现如今,陈华英表示,西永街道重点人群签约服务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但一般人群对家庭医生所知甚少,“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家庭医生,化被动为主动签约,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据悉,就在9月中旬,重庆市卫生健康委等联合印发《重庆市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2023年各区县(自治县)全人群和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将分别达33%和73%以上。到2035年,力争全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75%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85%以上。(欧鸿)

编辑:张聪聪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