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半月谈丨低端工业园变国际生物城

  半月谈记者 周 凯

  2017年前,重庆市巴南区木洞片区还是个以服装加工为主的低端工业园区。2017年后,该园区迅速聚集生物医药企业,很快形成以生物药为核心、有完整配套体系的“重庆国际生物城”,目前在研创新药达到54个,其中进入临床阶段的23个,在疫苗、抗体药物、胰岛素等领域进入国内领先行列,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名单。这样的华丽转身,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

重庆国际生物城中一家制药公司生产现场

  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集群“从0到1”

  2010年,巴南区在木洞镇及周边设立沿江开发区。该片区尽管交通便利、生态优美,但因距城区较远、产业基础薄弱,只能吸引服装加工、化工等产业。2012年,巴南区大胆规划,提出将木洞园区打造成专业的生物医药产业园,但直到2015年,园区才入驻了几家零散的医药企业。

  怎么办?巴南区调整招商政策,将招商目标锁定在国内生物医药头部企业。当时,疫苗龙头企业智飞生物正加快向自主研发转型,需要开辟新的投资领域。巴南区得知后,反复与智飞生物协商。

  2017年,由智飞生物及其实控人共同出资的重庆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开工建设,由智睿生物投资的多家研发生产高端生物药的企业相继落地。

  有了龙头项目引领,巴南区以生物药为核心,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为特色,按照“龙头企业+供应链+专业平台”的思路,有针对性地延链补链,构建产业集群。2019年,该园区正式更名为“重庆国际生物城”,至今累计引进100多个项目,成为重庆市打造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

  立足产业化,向研发端延伸

  业内人士介绍,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分为三大关键环节,首先是靶点发现,属于前沿科技,其次是中试放大,主要验证技术工艺的可行性,最后是生产。

  “我们首先吸引高新企业的生产基地入驻,并以此为基础,向上突破。”重庆国际生物城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锐说,如专注于抗体药物研发生产的重庆智翔金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基地落地重庆国际生物城,就把中试环节转过来,还建设了重庆首个抗体药物研发中心。

  走进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多支研发团队正围绕疫苗、细胞治疗、免疫诊断等生物医药前沿领域展开科技攻关,目前已经孵化出从事生物药、医疗器械等领域的5家企业。

  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吴玉章教授说,过去科研机构和企业是两张皮,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这一新型研发机构机制灵活,通过政府扶持、研究院团队市场化运作、设立股份制企业等方式,形成了“政、学、产、研、资”一体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为企业提供全周期服务

  从研发到临床试验,再到注册审批、生产等,生物制药环节多、周期长。为降低企业风险、加快新品上市,重庆国际生物城着力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和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全周期服务。

  “目前,重庆国际生物城已搭建起西部地区领先的‘1院5中心10平台’生物医药创新体系。”李锐说,这一体系涵盖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博唯疫苗孵化中心、宸安生物中试平台等,形成了包括基础实验、中试小试、动物实验、生产制造、代工服务等配套体系。

  注册审批也是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重庆国际生物城医药创新服务中心主任林婧说,园区正加快建设重庆市药审中心国际生物城分中心,为企业GMP认证、新药注册、项目申报等提供服务。

  近期,重庆智翔金泰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原本重庆国际生物城只是企业的生产基地,因有良好的产业配套和营商环境,企业将上市公司总部注册到了这里。”

编辑: 韩梦霖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