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富
突然听到伊莎白奶奶去世的消息,心里一时难以接受。尽管与这个加拿大籍奶奶素未谋面,但她穿越国际和种族的界限无私奉献的精神,却早已深深打动了我。在沉重的哀悼和深切的怀念中,请允许我这个晚辈,向伊莎白奶奶献上最真挚的致敬!
这是一位把一生都奉献给中国的老奶奶。她的身体瘦弱单薄,却充满巨大的能量,她的精神与信仰,纯粹得像汉白玉一样,没有瑕疵,令人敬仰。此时此刻,我只想去追忆她默默奉献的传奇人生,因为只有不断去触碰伟大,伟大才更显得伟大。
伊莎白奶奶的一生,与重庆有着很深的情缘,她从1940年起就在四川璧山兴隆场(今重庆市璧山区大兴镇)从事乡村建设、开展社会调查,与璧山结下长达80年的深厚情谊。
2019年,为表达璧山人民对伊莎白老奶奶的感激之情,重庆市璧山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伊莎白·柯鲁克教授“重庆市璧山区荣誉市民”称号。这个称号是一种精神象征,而精神又需要具体的形象才能更加立体地刻印在人们心里,于是我萌生了要为奶奶做雕塑的念头。可面对伊莎白奶奶一个世纪丰富、精彩又伟大的生命体验,如何才能用雕塑全面而细致地传达出来?我该从哪里着手?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直到2022年,当我看了谭楷老师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生动的故事和照片带给我极大的启发,我开始尝试以时间轴串联伊莎白奶奶的一生,将雕塑分成三个时代进行创作:童年时代、青年时代和黄金时代(老年)。
童年时代——伊莎白
雕塑:《童年时代——伊莎白》
在奶奶的珍贵资料中,有一张三岁时候的照片。
伊莎白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四川华西坝上。童年时期的伊莎白就像一个可爱的小天使从天而降,她的眼里充满了好奇、纯洁、善良,她的眼神往上看,似乎在接收着来自天穹的某种信号。她的脚下,一片飘落的树叶,满载着正发生着巨变的中国大地的能量与神秘,守护着这个爱探索的小女孩,等待着她去探索、发现、拥抱、热爱……
《童年时代——伊莎白》泥稿创作阶段
《童年时代——伊莎白》其他角度
青年时代——伊莎白
雕塑:《青年时代——伊莎白》,该作品入选2023年重庆市文艺创作扶持项目
青年时代的伊莎白
青年时代充满激情和理想主义色彩。这时候的伊莎白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修心理学,并获得了硕士学位。在很多人眼里,如果她选择继续研究心理学,她应该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学家。但她出人意料的选择,最终帮助她成为了一个不朽的传奇。
面对当时的中国,满怀理想的伊莎白选择了不畏艰险,她以人类学家的身份,开始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的理县、河北省西部山区等地方实地考察,给当地居民传播现代纺织技术,与老百姓同呼吸。通过采访,整理笔记,伊莎白和她丈夫一起创作了《兴隆场》《十里店(一)——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和《十里店(二)——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等著作,为当下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献,也为中国的土地改革的宣传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在其中看到了信仰的力量,看到了理想主义的光辉,伊莎白用她坚定的选择,为当代青年做出了示范和榜样。在创作青年时代伊莎白的时候,获得了重庆市文联的项目扶持,得到了西南大学著名教授戴政生先生、段运东院长、刘曙光教授、彭伟教授的指导和帮助。
伊莎白·柯鲁克(右)和丈夫大卫·柯鲁克在河北省进行社会调查
伊莎白·柯鲁克在河北省西部山区与当地村民交谈
伊莎白·柯鲁克在田间工作
黄金时代——伊莎白
雕塑:《黄金时代——伊莎白》 (汉白玉),该作品为国家艺术基金《红色主题雕塑设计研究与创作人才培养》项目创作作品之一
伊莎白老奶奶的黄金时代,是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一起前行的,她是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1948年,中国共产党邀请伊莎白夫妇留在南海山中央外事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任教,他们用心浇灌,至今已培养出400多名大使和1000多名参赞。
伊莎白奶奶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工作近50年,为中国的外语教育奠定了基础。在艰难的条件下,她和丈夫总想着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她所编纂的教材以及改革课程,对我国的外国语教学系统的形成贡献了巨大的力量,还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外语人才与教师。她注重素质与教育结合,经常带学生参加滑冰或徒步旅行等活动,以加强交流。她还关心贫困学生,在保护同学们自尊心的前提下,与孩子们一起分享窝窝头、鸡蛋等食物。除此之外,伊莎白夫妇还利用寒暑假到中国西北贫困地区,义务为当地的英语老师做辅导。1999年,伊莎白和朋友一起成立了“伊柯基金”,帮助家境贫寒的孩子,一颗慈善之心温暖了无数学子。(注:来源于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此外,为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伊莎白奶奶积极有效地将卡尔·马克思的思想融入到教学当中,不仅为锻造新中国外交官的过硬本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当下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案例。
《黄金时代——伊莎白》泥塑
伊莎白奶奶把自己最美丽最重要的时光都无私奉献给了中国,把对中国人民的情谊和爱写在了华夏大地上。她深入农村,以人类学家的视角记录着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她与丈夫拓荒了新中国的英语教育事业,培育了大量新中国的外交人才,为新中国的国际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9年9月,伊莎白奶奶获颁中国国家对外最高荣誉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
在创作黄金时代的伊莎白时,我十分荣幸地参加了国家艺术基金“红色主题雕塑设计研究与创作人才培养”,在这个课堂上,得到了鲁迅美术学院著名教授贺中令老先生、著名教授陈绳正先生、著名教授李象群先生、教授李遂先生、教授姜晓梅先生的现场指导,与此同时,还研究了钱绍武先生的《李大钊》、贺中令先生《白山魂》、李象群先生《行者》、黎明先生的《橘子洲头》、李鹤先生的《袁运甫》等经典肖像创作,不断体会先生们创作中形象之外的意境。我尝试把雕塑融入环境中,将建筑、山等形式语言与人物肖像相结合,更具体形象地反映伊莎白奶奶大地般的情怀,更深入地塑造出她那和蔼可亲的形象。
实践证明,要创作出能体现伊莎白奶奶精神气质的作品,需要不断地沉淀,深入地品味和探索。愿我的创作,能表达出一个年轻雕塑家的敬意,陪伴这个将一生都奉献给中国的伊莎白奶奶,在天堂继续她的热爱和守护。
再次祝愿敬爱的伊莎白奶奶,一路走好……
远方的孩子石富拜上!
注:其中部分图文来源于:环球网 人民日报 人民网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外滩画报《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谭楷 著)《就这样过了一百年》(成蹊 著)
作者简介:石富,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家项目负责人,中国孩子乡村教育艺术发展基金发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