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文物“活”起来 重庆有新招

王良同志纪念馆。(市文化旅游委供图)

  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和重庆市政府在渝签署《深化重庆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战略合作协议》。国家文物局将在红岩文化公园建设、三峡文物保护利用、石窟寺保护利用、“考古中国”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等方面给予重庆支持。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此次签署协议,旨在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新路径,助推更多文物活在当下、服务当代。

  不少市民已发现,在我们身边,一处处文物保护单位、一件件馆藏珍宝正在得到活化利用,焕发夺目光彩,融入美好生活。

  中小石窟成为乡间“艺术明珠”,助力乡村旅游

  “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让我们共同把大足石刻保护好、传承好。”8月19日,大足石刻文物医院,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馆员陈卉丽真切地说。

  当日,“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大足区开幕,来自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尼泊尔、挪威、英国等国家石窟寺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重庆,共话石窟寺保护利用新路径。

  石窟寺是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共有石窟寺(含摩崖造像)5986处,其中重庆占到716处,是中国石窟寺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但不少散落在乡野的中小石窟鲜为人知。在参观大足石刻文物医院时,专家们注意到,现场展示了许多精美的石窟图片。这些图片,正是中小石窟活起来的生动案例。

  市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将中小石窟保护纳入到乡村振兴体系建设中,开展以大足石刻为主的全市中小石窟保护示范工程,不断探索中小石窟保护新模式。

  2020年12月,大足石刻研究院申报的《大足石刻中小石窟保护设施建设项目计划书》获批立项。截至目前,已实施完成21处。加之此前实施完成的16处,大足石刻中已有37处中小石窟保护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这些中小石窟,成为了镶嵌在山野乡间的‘艺术明珠’。”在“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作主旨报告时,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馆员黎方银自信地说。

  这些小而美的“艺术明珠”,正被更多人看到。

  “大足乡野石刻非常精美,但养在深闺人未识。”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总干事吴元兵曾和文保志愿者多次寻访中小石窟,志愿者们寻访后纷纷感慨“大饱眼福”,期待中小石窟成为重庆乡村旅游新名片。

  文物融入美好生活,传递历史温度

  把目光拉回中心城区,我们亦能感受到文物“活”起来带给市民的惊喜。

  长江南岸,重庆开埠遗址公园将历史文化与时代质感相融合,成为市民共享的高品质文化空间。其间的重庆开埠历史陈列馆很值得一看。该馆原为立德乐洋行仓库旧址,在外部保留重庆开埠时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采用艺术化与科技化手段更新内部空间,从全球广泛征集开埠时期的文献、照片、老物件等300余件藏品,讲述开埠百年以来重庆的巨变。

  “南滨路最浪漫的地方被你发现啦!”在小红书App上,网友发布了不少重庆开埠遗址公园打卡攻略,引得网友在评论区赞叹这座公园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随着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文物活起来、火起来,市民在许多场景中都能和巴渝文化来一次美丽邂逅。

  渝中半岛,枇杷山郁郁葱葱,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坐落在此。近两年,这里成为大众喜爱的打卡地。一座研究院靠什么吸引大众目光?

  原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推出“三馆一院”系列活化项目。依托文物建筑合作排演《雾起江州》沉浸式戏剧;秉承透明库房理念推出《重庆考古标本陈列》等3个展藏结合展览;建成全国首个“考古虚拟展示体验馆”,开放“枇杷山(考古)书院”,培育“考古咖啡”“探古咖啡”品牌首店。

  琳琅满目的青铜器、面带微笑的汉代陶俑、纹样精美的宋代石刻……参观《重庆考古标本陈列》等展览时,重庆一中学生旷清徽被巴渝文化魅力深刻震撼,她说:“这次实地参观,让我感受到历史其实是有温度的,需要我们传承下去。”

  炎炎夏日,走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等博物馆,我们能在丝丝清凉中感受到博物馆热的持续升温。万州市民张女士陪同女儿李晨汐在此体验了为期3天的研学课程,“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我跟着学习,学到了很多传统文化知识。”

  赓续红色基因,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一座革命纪念馆就是一个红色基因库,一件红色文物就是一本历史教科书。红色基因,正在巴渝大地代代相传。

  前几天,2023年重庆市红色故事讲解员培训班在重庆红岩干部学院开班,来自全市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景区的专业讲解员、志愿讲解员及讲解爱好者约130人进行了为期3天的学习。

  10岁的大坪小学学生刘虹轩边听边记笔记,十分专注。他说,他从3岁起就学习播音主持,曾在多场比赛中讲述红色故事,“红色故事催人奋进,我还会继续讲下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在此背景下,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正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红岩精神,深入实施“六大工程”,着力构建“六大体系”。具体来讲,就是要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工程,构建赓续展示体系;实施革命历史研究工程,构建挖掘阐释体系;实施革命精神宣传工程,构建弘扬传播体系;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构建育人铸魂体系;实施文旅融合发展工程,构建共融共享体系;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创新工程,构建产业体系。

  红色资源丰富的綦江区,也在赓续红色基因方面积极探索。王良同志纪念馆、王良故居、中共綦江支部旧址(邹进贤故居)、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等一大批“红色项目”建成开放,吸引了市内外数十万人次前来感悟信仰力量。该区将继续依托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綦江主体建设区建设要求,切实加强红色文化高地建设。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接下来,重庆将坚持保护第一,系统推进重点文物保护工程,赓续巴渝文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在革命文物方面,将推进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工程,高标准建设红岩文化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创建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实施酉阳、城口等革命文物集中片区整体保护展示。

  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巴渝大地上俯拾皆是的文物资源,必将让文明之光更加闪亮。

编辑: 陶玉莲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