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首先希望孩子们身心健康”,一句朴素而真诚的话打开了周容的话匣子。“我们班的体育老师从来不‘生病’”,她调侃道。为了确保身体的健康,周容要求班上的学生都要动起来,还会想很多打卡的方式激励他们。
“我原来其实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为了让学生更好,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会去阅读”。周容在刚生完小孩不当班主任那几年,阅读了不少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我希望我的学生心理都是健康的,有负能量的宣泄通道,能包容接纳自己”。十几岁的初中生总有一些小秘密,周容要求他们一定要找在某一个方面找到一个能分享的人,可以是父母,可以是老师,可以是好朋友。如果实在内向不爱分享,她经常鼓励他们去操场跑步出汗,或者找个树洞大吼,甚至就纯粹地到周容那里哭一场。“我班上的学生基本一半以上都我这里哭过。当孩子把他真实的自己敞开的时候,我请他坐下来谈谈,沟通到他流眼泪”。
除了跟孩子进行一些心理沟通之外,周容还经常充当“和事佬”,开展家庭式心理辅导。“当家长和孩子互不理解的时候,家长和孩子都来办公室面谈,各自摆出自己的想法,冷静思考,求大同,最后往往就解决了”。
周容自称是一个比较包容的老师,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周孃孃”。她一直引导学生努力包容自己。“我的班级是宽松的,要在底线范围内给孩子最大的包容。共同的底线是什么?那就是纪律。这样才能形成个体不同、集体同步的班级。”
周容坚信,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小学,12年不同的成长环境,来到她面前的这个初中生应该就是不一样的。哪怕是经过三年的引导,他也被允许保有自己的个性。
在个性里不停地深挖学生闪光点是周容经常做的事情。“哪怕孩子现在真的是片废墟,也得去给他掏点儿闪光的东西出来,让他认可”。周容就常在班上用小纸条“匿名表扬”,让同伴们互相发现闪光点。初一年级的家校联系本,更是发现闪光点的神器。学生经常通过悄悄话的方式跟周老师沟通,“有时候批阅一个家校联系本,要用一张A4纸回复,比改作业的量还要大,通过这种方式看见学生看见家长”。
“挖掘潜能,张扬个性”一直贯穿于鲁能巴蜀教育始终,“尊重个性,给予包容”,是周容严中有爱的体现。
“善为根,雅为骨,志为魂”。在鲁能巴蜀,每个年级都有德育目标,初一年级着重向善教育,初二年级着重优雅教育,初三年级着重宏志教育。学科教育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数学老师应该做什么?身为初一年级数学教研组长的周容,又开始“折腾”了。
研读教材,周容发现,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都渗透在课本里,“有时候,我们将其作为阅读材料飘过去了”。于是,周容在初一年级启动数学阅读项目,尝试将数学史渗透到日常学习中,分小组共读一本书,最后以PPT、舞台剧、小品等形式进行分享展示。“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习热情,让数学变得有兴趣,让学生知道数学是美的”。
周容回忆,曾经一个数学成绩并不优异的学生告诉她:“老师你上课的知识我不太记得了,但是我清晰地记得你上课的样子!”一个老师在课堂上的热情,发自内心对学科的热爱会感染学生。“我们老师也要改变,每学期同年级老师也要共读一本书并分享,老师首先要产生对学科的热情,然后感染学生。”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就是照亮彼此的“无痕学科育人”。
回想起曾经在办公室开视频跟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一起共进早餐,周容笑了;回忆起自己这些年在鲁能巴蜀从新老师、新班主任一路走来的过程,周容乐了。“做一名幸福的老师,有深厚的成长土壤,能平衡工作和家庭,这是双赢”。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扎实的专业功底、娴熟的教学技能,才能引领学生步入学科学习的广阔天地。秦方红主张,一节好课要“有人、有情、有事”。“有人”,就是既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又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人,要“留给学生发展的空间”。“有情”,是指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事”,则指教学应该具有一定的思辨性,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寄情于史,寓理于实,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引发学生思考,秦方红形成了理智型、思辨型的课堂教学风格。“秦老师经常会强调‘读史使人明智’。在他的‘三有’课堂上,我们学会从历史中去汲取前进的力量、学习的动力。”学生们说。
秦方红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尊新、求新、创新”。
编话剧、绘人物、写诗歌......这些表面看上去和历史课毫不相干的事物,在他的课堂上却频频出现。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
“只有立于时代前沿,才能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秦方红自学网站制作,创立教育网络工作室,组织学生网上作业、教师网络备课、师生网络答疑,创立了从PC端到移动端的“历史学科+互联网”的应用平台。他还通过组织“校网通-农村学校免费用”公益活动,为重庆接龙中学、安徽乐土中学等农村学校免费提供教学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化。
为了让“减负提质”更加落地,秦方红又有新的主意了,通过手机端师生问答平台,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的重新整合;通过手机端在线测试平台,让教师精准掌握学生薄弱知识点,实现“备(教师)—问(学生)—测(师生)”一体化。
数字化时代,如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问题意识?秦方红开始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通过网络反馈表引导课前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独立思考;通过课堂教学和在线互动,对问题进行探究、解决,并激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和工具引导学生课后讨论、深化问题研究;进而初步形成问题的激励机制、引导机制与管理机制,这一切都通过数字化方式解决。
“秦老师是一名被历史学科耽误的信息技术老师”,“方红之苕粉”经常这样调侃。
学术是一扇窗,学术是一座桥,学术拥有无穷的魅力。据统计,秦方红已发表论文30余篇,主研课题13项,教学科研成果获全国一等奖5项,市级一等奖5项。“基于教育教学的学术研究,能让我实现‘在教中研、以研促教’的良性循环,”秦方红说。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秦方红积极发挥其在历史学科中的示范、辐射作用,成立秦方红名师工作室,帮助工作室5位年轻教师成长。
“未来,我要通过各种路径,让互联网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进而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推动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秦方红坚定自己的教育理想。
“兄弟们,便签在办公桌室上,你们自己取哦”。来到教室,白金卉发现学生们都去户外活动了,顺便在黑板上为大家写了这段留言。没错,正在初二年级带班的白金卉私底下总是和学生们打成一堆,“老大,这个事情怎么搞的?”学生们有了问题也会经常这样请教白金卉,“我觉得跟孩子们就是兄弟那种感觉”。
“兄弟”照见师者的初心。“作为班主任,抛开成绩之外,我更关注孩子的成长,心理的健康,抗压的能力,和同学相处的能力。”学生在家里跟家长闹不愉快了,白金卉通常是带上他到校门口吃点儿好吃的,什么也不说,兄弟般家常就聊开了。喜欢上网打游戏怎么办?“我不会当面指责,单刀直入,通常用数据说话,直观展示这对成绩的影响。”学生闹矛盾怎么办?白金卉一直重视“陪伴”文化,师生陪伴、同学陪伴、亲子陪伴。“我们可以做一家人”。
“兄弟”源于学生的体贴。白金卉在生气的时候,端起水杯喝水,发现水是温的。每天中午,白金卉都会陪学生一起在教室午休。到了14:00,如果学生看到白金卉没有醒,他们不会开灯,尽可能保持安静。毕业的学生很久不联系,但是不忘偶尔留言分享要事,彼此加油鼓气。“我真的很多时候被学生治愈了,”白金卉说。
家校沟通是白金卉的班主任工作之一。她给初中学生家长这样建议,“陪伴贯穿始终,三年各有侧重”。
初一,主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每日计划与总结”的习惯尤其重要。在鲁能巴蜀,每个新初一的学生都有一本《成长手册》,要求孩子们每天做计划和总结。班主任每天会进行批改。“这不仅仅是在养习惯,更是师生交流、亲子交流的重要载体”。
初二的家长亲子沟通有窍门,“不要一交流就是学习,要跟他聊学校的生活,聊兴趣爱好”。一些棘手的处理不了的问题,家长可以抛给班主任。在白金卉带班的时间,家长经常给她发私信“抛”问题,她再以兄弟伙的身份解决。
初三的家长要“稳住”。这期间家长可能会焦虑,不能把焦虑的情绪传导给孩子,反而会影响孩子,没有任何的作用。
班主任就是要让“家长-老师-学生”这个三角关系稳定一些,亲密一些,白金卉说。
“其实我当班主任的年限不长,但是我成长很快。”白金卉介绍。 在鲁能巴蜀,班主任带班秘籍是共享的,年轻班主任可以快速学习借鉴。“遇到一些棘手问题,大家可以互相交流,相互帮助”。班主任工作是情怀感召。每到中午午休的时候,教室外面的走廊上总会遇见两个小板凳,一定是班主任在跟学生交流最近的学习状况,或是在谈心。每到下班,以为办公室大家都走完了,正准备关灯的时候,准会还有一个班主任旁边坐了一个学生。
“我原来总觉得自己年轻,看到了他们的优秀,他们的用心,他们的付出,我也就跟上来了。”
“如果哪个学生在重要的时刻想起我,给我留言,我会觉得我很幸福!”白金卉笑谈自己的“小期待”。
郭娟的一日常规是紧凑的,“每天不是在找题,就是在做题;不是在做题,就是在改题;不是在改题,就是在讲题,日日往复”。作为理科典型老师,郭娟喜欢“追新”,研究大量跟高考紧密结合的新题型。郭娟还有一定的“强迫症”,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字一句,她都要调整到自己满意为止。
高三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很强,自我的要求也很高,情绪波动也很明显。喜欢跟学生打成一片的郭娟,在高三紧张的学业压力下,常会想些办法给学生解压。
“郭老师,记得请我吃一碗米线哟”。这是郭娟和她的学生之间的一个约定。“它虽然不贵,但是特别好吃,学生下了晚自习要排很长很长的队。”只要学生实现了约定的目标,郭娟就会兑现这个承诺。晚自习后,郭娟为学生点上一碗米线,坐下来,边吃边聊,谈笑间,“郭式解压法”诞生了。郭娟也成为了鲁能巴蜀晚间食堂最美的身影。
如果说高三重实绩,高一高二的物理学习更注重学科素养,在实验中观察,在学科中融合。
长期研究高考的郭娟发现,近年来物理学科很明显的一个趋势就是物理学科与数学学科的融合。回到高一的郭娟,开始教育教学的转折,从教法上注重物理与数学学科之间的融合。从今年高一年级起,物理学科和数学学科共同备课。两个学科一起大综合、大讨论。“要培养学生一种能力,通过物理实验建立抽象模型,用数学的方法来讨论问题。” “这种学科融合对老师是种挑战,对学生也是挑战。”郭娟兴奋地说。
默默耕耘守初心,“当老师的幸福就是有时候孩子不用表达,你都能够感受到彼此”。郭娟多次提起这种幸福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