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多年,陈武一直秉持着学生的成长高于一切这一教育理念。围绕这一理念,他总结了自己的学生管理经验和德育经验。“其实就是很简单的六个字——用情、用心、用爱。”陈武笑称自己的教育理念既不高大上也不华丽,“只会这种朴素的观点。”
陈武是这样解释的。“用情”,即把学生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把家长的关切当成自己的关切,学会换位思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用心”,则要求班主任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让学生得到最有成长”这一基点。“用爱”则将目光望向学生更长远的未来,“我希望在中学阶段能够通过自身的言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进而感受到社会是充满正能量的。”陈武希望,当学生进入社会后,也能够主动帮助他能够帮助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德育工作,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 几年的一个夜晚,当时担任高三(11)班班主任的陈武在家中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闹铃惊醒。原来班上有四个学生与科任教师发生冲突后,翻墙逃出了学校。陈武急急忙忙从家里往学校赶。凌晨一点,陈武赶到了学校,火速了解完情况。尽管早就有教师前往寻找学生,但他坚持加入寻人队伍:“我的学生我要负起责,没看到人之前,我不放心。”结果,还是陈武找到了四位学生。
面对四个垂头耷脑的学生,陈武什么话也没说,带他们先回到了学校。办公室里,面对明显紧张的四人,他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挥了挥手,把学生赶回宿舍。“先让学生睡好觉,其他的事情都可以后面慢慢谈。”
陈武至今还记得,第二天一早,他在办公室准备课件时,四个学生主动敲开了门。“他们很主动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是我当时没想到的。”随后与家长的沟通过程,在学生的配合下也异常顺利。这件事给陈武带来了很大的触动。“有时候,学生和家长会在你不经意的举动中看出你是否真正地关心学生,而这往往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
多年来,礼嘉中学的德育工作一直围绕着“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展开。作为学校德育处主任,陈武的工作便是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在日常工作中创新德育形式,落实好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德礼化人、敏学笃行”是礼嘉中学的校训,也是陈武和同事们秉持的德育理念。陈武介绍:“我们落实立德树人,践行五育并举,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方面都给出了礼嘉答卷。”
德育方面,学校以“润泽式德育”为核心,创新德育形式,着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智育方面,学校坚持六年一贯,创新课程设置,并提出了作业改革“十一化”丰富作业形式,切实做到尊重学生个性,减负提质。
体育方面,学校提出了体教融合,八品齐放理念。积极构建“普惠体育、特色体育、竞技体育”三大体育育人体系,加强体教融合。
美育方面,学校坚持“以美育心、以礼塑性、以文化人”的美育理念和“时代性、全面性、创新性、体验性、浸润性”的育人原则,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
劳育方面,学校提出了“基地全、岗位多、活动丰、文化浓”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理念和“课程体系化、管理科学化、主体体验化、产品价值化、评价科学化、影响品牌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目标,让学生在学工、学农、学商中涵养劳动素养。
未来的教育路还很长,陈武用一首小诗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凝激情为作用力,推动未来向前;编智慧成电力场,牵动成功彼岸;磨自身成永动机,带动不竭动力;化辛勤作长杠杆,撬动美好未来。”
刚刚送走新一届高三学生,任小庆所带的班级依然有着相当亮眼的表现。在她的学生眼中,任老师的地理课有趣,有料。
“我主张的课堂教学以兴趣为主导。”任小庆表示,从高一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先要对班级做摸底。然后再有的放矢地设计相应的课堂。“高中地理对刚刚告别初中的学生而言无异于一门新学科,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让学生迅速接受并且爱上这门学科。”
在日常教学中,任小庆会有意地将学科知识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结,让学生以一种更易理解的方式迅速接受新的知识点。“高二、高三,学生学业压力大,因此要更加注意课堂设计,授课时也更加注意课堂氛围的调动。”任小庆说,自己的班级到了高三还能在课堂上保有浓厚的氛围,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进来,这和自己日常时时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并且及时跟进分析离不开。
“必须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任小庆表示,以学为主的课堂中,教师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近来,另一方面,教师必须要能够驾驭课堂,有意识地引领学生的方向,这样学生才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不能让学生觉得上课是一个负担。”任小庆还经常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课堂例题,“我鼓励学生主动来分析例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从解答例题的同学身上看到自己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可能性。” 多年来,她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浓厚,地理素养较高。
任小庆记得多年前的一个下午,当时她所带的班级还有30天就要高考了。班上的一个女孩突然闯进了办公室抱住她大哭了一场。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的任小庆尽管心里担忧,但仍按捺住紧张的心情,慢慢地安慰女孩,缓和她的心情。在女孩的啜泣声中,任小庆了解了原因。原来,女孩平时成绩在本科线徘徊,眼看高考在即,觉得自己平时不够努力,急得不行,便来找老师了。
“但是哭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如何去解决问题。”任小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她等学生心情平静下来后,针对30天的时间一起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表。
“接下来30天,我就默默关注这个孩子。看着她每天中午吃完饭利用午休时间看书、做题;看着她每天坚持完成计划表上的内容。我没有去可以表扬这个孩子,但我把她做的一切都看在心里。最终她也去到了自己心仪的大学。”尽管几年过去了,那30天观察到的情景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任小庆也一直用这个故事鼓励自己和学生,告诉他们努力付出是会有结果的,虽然不是那么容易,但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人生中闪闪发光。
“独行虽快,众行至远。”除了日常教学外,作为一位极富经验的优秀教师,任小庆还承担着学校青年教师的培养任务。在学校青蓝工程结对中,她从学情备课、课堂教学、创意延伸、课后反思、研课磨课等方面帮助年轻教师把脉问诊,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与方法倾囊相授。
教务处也积极参与到学校新教师培养。在新教师刚入职时,便进行青蓝结对,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助力青苗成长。“其实除了青蓝结对,学校和教务处还会在日常的备课、教案检查、教学资源提供等方面给新教师提供专业成长资源。同时还会积极推荐新教师参加各种比赛,以赛促教。在教师成长的路上始终坚持‘搭台子、铺路子、压担子’让新教师快速成长。”
对自己的徒弟,任小庆总是鼓励他们不要怕试错,在一开始就要夯实基础,学会在前行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优点,吸收同伴们的优点,不断提升自己。“多备课、多听课、多学习,让自己的专业成长匹配时代发展。”
今年,任小庆发现新同事中有一位居然是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这样的巧合让她感触颇深:“十几年前刚走上讲台时,我没有想到自己会和学生会产生这样深刻的羁绊。”她说,“教育中,我不会放弃对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有更好的平台。我也会鼓励每一位新教师,让他们能够快速成长,让教育事业后继有人。”
研究生时期,张爱林曾经参加过公益组织,支教过一段时间。“上课时,那里的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与热情深深地感染着我。”张爱林回忆支教经历,“我记得有一次,和伙伴们坐在操场上看着星空,那一刻一个想法从我心底涌现,教师这个职业,我可以!我愿意!”而她也最终成为了一位教师。
去年,张爱林获得了重庆市历史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这对于一名职初教师而言,是对其专业上非常大的肯定。在聊到自己飞速成长的秘诀时,张爱林提到了两点。首先是学生时期和日常大量的专业知识积累。“大学时期,老师给了我很多的指导和帮助,再加上自己热爱阅读,因此在专业知识方面有了还不错的积淀。”
成为一名教师后,张爱林开始探索如何从一名优秀的学生转变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学校日常的集体备课、公开课比赛、优秀教师观摩课等常规机制,让张爱林迅速适应讲台。这期间,礼嘉中学的前辈们给到了她非常多的助力。“我记得,在重庆优质课比赛的前夕,我们教研组的老师们陪着我磨课,一起讨论。包括新区非常厉害的前辈,给了我很多很好的建议,有那么一刻我仿佛又回到了我的大学大辩论赛的时候,这个过程中,思维的碰撞、头脑的交锋让我感觉到酣畅淋漓。”正是这段时间的经历,让张爱林在专业上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在张爱林本科时,一次考古活动结束后,领队教师带着张爱林和她的同学们登上了一座古城墙。“在那高高的古城墙上,我见到了无与伦比的风景。”至今回想起来,张爱林依然觉得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当初内心的震撼,“我觉得这就是教育的力量,教育带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看到了以前从未见到过的风景,这就是教育的魅力。”
“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对历史事实做出判断,是人们运用历史知识服务于人生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成为历史教师,张爱林需要思考,历史学科能够传递给学生什么内容呢?
去年在重庆市历史优质课大赛中,张爱林讲授的是《抗美援朝》一课。优异成绩的背后,是张爱林夜以继日地大量史料查找,以及团队无数次的磨课、备课。
“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被这段历史深深地感动。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赵赵、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才赢得胜利。”张爱林开始重新思考,历史究竟是什么?历史学科究竟能够带给年轻学生什么?“历史是生者与死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书本上的文字是死的,但那段历史曾经是活生生的。我们历史学者总是在倾听过去的声音,不管是躁动的还是幽微的。而在课堂上,我的学生能够通过我的传递,感受到中华儿女血脉中的家国情怀。”张爱林希望自己的历史课堂上,帮助学生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可贵的精神代代相传,这就是她所坚信的教育的力量。
“我非常感谢国家给予我的一切,我也非常的想要回报我热爱的祖国。”张爱林认为,站在讲台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她始终坚信,教育的波涛只要喷涌而出就会奔流不息。“教育就像是一把火焰,非常的有力量,你把它点燃了之后他就不会熄灭。”每每站上讲台,课堂上学生给她的反馈都一次又一次坚定她的选择,为她的前行注入力量。
择一事终一生,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的张爱林决定成为教育事业的笃行者。“我始终坚信,够欣赏到最美风景的人,一定是那些持而不息的实干者。”作为一名教师,张爱林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自己的毕生责任。时间一往无前,新形势需要新担当,新征程呼唤新作为。“时代的考题,其实已经列出了,我们每个人都在写答卷。而我将始终坚持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初心,书写我的答卷,去回报我的祖国。”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基础。程静平这样解释:“教师辅仁承德,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认知基础。”
程静平认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教师依然要主导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准备不充分,就容易出现瞎指挥的情况。教师主导的前提是备学生、备课程、备教学技术。”他进而指出,高中阶段,学生的能力水平是螺旋上升的,教师课堂的主线便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是一个“慢”学科,更是一个育人功能突出的学科。因此程静平在课余时间常鼓励学生多积累,而这些积淀终会外化为学科素养。“我希望在有意识的训练过程中,让学生能够走到语文的‘背后’,发现语文学科背后的文化支撑,熔铸了我们的民族基因和民族信仰,希望学生能够在文字背后看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程静平希望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在中学阶段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从程静平班级走出来的学生,文行皆有辨识度,他们做事认真、富有责任感。这是教师在他们身上留下的印记。
从教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的程静平在学生管理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管理学生,首先要从认知上解决问题。”程静平认为,促成学生思想认知上的改变,才能让学生在学业、习惯养成等方面有真正的改变。
学科管理方面,程静平长于对学生做梯度化、层次化管理。“给各个层次的学生立好一个榜样,不断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并不断强化他们的优点,让学生能够应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当中。”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们能够从身边的榜样获得力量,而教师本身也是程静平榜样教育中的一环。
身正为范,这对程静平而言不是一句空话。从教30年,程静平几乎从不请假,每天都最早到教室,最晚一个离开。“我要让学生在学校中,一定能够找到老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与自己是站在一起的。”日常生活中,程静平也时时留意自我言行,注重在细节处给学生做好榜样。他热爱阅读,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书籍,除了与教育相关的书籍外,哲学、历史等方面也有不少涉猎。这也为他的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等方面带来了极大的优势。以身作则、爱学生、尊重学生,这些都让学生们爱在闲暇时间找程静平谈心。也正是在一次次谈心中,程静平能敏锐地察觉每个学生身上细微的变化,及时将一些“隐患”消灭于未然。
30年的教龄带给程静平的不仅是丰富的教学经验,还有不断接触新内容,不断克服新问题的成长经历。
谈及这些经历时,他提到了一个词——边界感。
程静平认为,教师应当明白这一身份的边界。“法律边界与话语边界让你能时刻谨言慎行;教育边界,让你能包容学生,具有容错的胸襟……”边界感让他不被外界所裹挟,更好地把握教育“严与宽”的边界。
从教育目标来看教育行为,“如果你的目标不在山顶,那就可以在山腰看看风景;如果你的目标在山巅,想要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那就应该一往无前。”在程静平看来,教师的使命要求教师需要做到宽严有度,当学生与教师的目标在远方时,唯有风雨兼程,一往无前。
对程静平而言,虽然教师是自己的职业,但国家的未来关联着今天教师在课堂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课堂关联着的,不仅仅是孩子的人生,还关联着国家、民族的未来。”在他心中,职业可能是平凡的,但教师这个身份蕴含的价值却意义深远。30年来,程静平不断充实自己,不仅是为了让自己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更是要培育出未来能够引领时代的弄潮儿。今年,程静平获得礼嘉中学特殊贡献奖,这是时间对他的最好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