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处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作为基础和支柱,承担着培养未来人才和推进国家发展的重要责任。而教育的实现离不开家庭、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因此,家校社三方合作机制的创新,不仅可以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必要条件之一。
其次,今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相关教育文件精神,联合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就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出总体的部署。《意见》重点强调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三个层面之间要建立起协同育人的机制,共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助力学生发展和提升教育质量。
第三,近几年来,教育部门提出了“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的目标。然而,这一目标的落实离不开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第四,今年我们第二届家校社共育论坛的主题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使命。在论坛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创新共育文化、资源、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机制,以促进家庭、社会和学校的紧密合作,推动现代化进程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基础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意义,始终把国家现代化进程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思考如何创新行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注解与支撑。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必然使命和担当。
我们须自觉以学校作为主阵地,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发挥好主导作用,承担起相应的职责,统筹好育人的“供给端”与“需求端”,既做好管理者,也做好服务者。它要求校长要合理地、有效地配置教育资源,主动作为,以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和终身发展的需求,要精准对接、统筹施策,使教育资源与学生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谋划好怎样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方略,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此外,学校也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学校要发挥好专业机构的育人主导作用,就要有开放办学思想和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样的环境;要利用和创新各种方法来加强家校协作,形成价值观与协作育人共同体;要注重教师协同育人能力的培养,提升教师的家校合作能力和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学校要提高对社会资源和家长资源的利用和整合的能力。这样,才能在面对新时代、新发展和新要求,积极探索和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机制。
第三,要培养一个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高度重视家庭、学校、社会各自的教育功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家校社协同育人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有文化自信,要有家国情怀;要坚持品德为先,弘扬传统家庭美德与良好的家风;培养的人既要有中国情也要有全球胜任力。为达成这样的育人使命,就需要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完善政府统筹,改善学校主导,优化家长参与,实现社会协同,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一方的作用,开拓中国式家校协同育人创新发展之路,突出中国特色,解决中国问题,共同促进教育向高质量发展。
近年,市教委积极会同相关部门注重将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有机整合,积极构建面向未来的家校社教育新生态。
一是构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机制”。家校社共育,“共”为首,“育”为要,我们坚持“政府统筹、以生为本、协同育人”,系统谋划,整体推进,逐步构建了市、区县教育部门和妇联组织以及广大中小学、幼儿园三级联动工作体系,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完善了15个部门共同参与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机制,成立了市级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研究中心、评估中心,合力推进协同育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充实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新力量”。成立重庆市家庭教育专家智库、师资库和讲师团,联合打造“十百千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伍。中小学、幼儿园学校建立了以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等为主体、专家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学校协同育人主导作用。以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为依托,以专业培训为途径,联合培养不同层次的协同共育服务人才。
三是拓展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新阵地”。全市98%的中小学、幼儿园建立了家长学校,90%的社区、80%的村社开办父母学堂。全市相继创建了9个国家级、20个市级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各级各类学校通过专家引领、名师讲座、优秀家长传授经验,开展了大量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家校共育专题活动,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品牌。一会儿,两江新区会会介绍他们的典型做法,以及许多鲜活的实践案例。
教育部等十三个部门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强调,学校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这就是对教育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下一步,我们希望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家校社”协同育人途径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打破家、校、社之间的藩篱,有效化解“时空错位”,进一步扩大协同育人影响力和传播力。
一是创新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研发“互联网+”家校共育平台,建设家校社共育数字资源库,利用“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实现家校社共育课程、家长课程学习资源信息化、快捷化、自主化,同时引导家校社共育课程优质资源向农村、边远山区倾斜,促进区域和城乡资源均衡配置。
二是创新沟通方式,打通信息桥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通过家校平台、QQ群、微信群、钉钉群这样一些信息化平台手段,实现学生信息家校同步,高效地开展家校沟通工作。充分运用12335青少年服务台、以及《968家长热线》专栏等新媒体手段,受理热线咨询,指导科学教子、家校同心、教育同向,共同护航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是创新监测模式,提升育人实效。利用信息技术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分析,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课堂专注力、学科兴趣以及是不是存在近视的风险等。同时,实现数字监管自治和风险自动预警,着力打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清朗社会文化及良好网络生态,切实提高协同育人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针对第三个问题,我谈一点个人的想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家校社应该共同参与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认知、情感、社会和实践等多方面。同时,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制定个性化的课程,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价值观的塑造。
为引导家校社协同育人系统化、规范化、可持续发展,市教委注重将强化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从研制标准、评估监测、加强督导等方面发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和制度保障。一是研究制定重庆市中小学(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标准、家长委员会建设标准、家长学校建设标准等,为协同育人提供有力依据。二是开展基于标准的动态评估监测,建立数据库,发布评估报告,为协同育人提供决策参考。三是将协同育人实效纳入对中小学校、幼儿园办学水平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为协同育人提供质量保障。
要使家校社共育的种子落地发芽,我认为需要五方面的条件。
一要以大教育观为阳光。教育不仅发生在学校,也发生在家庭、社区、田间、企业、科研机构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场景。尤其进入数字时代,学习、教育不再仅仅是学生、学校的专利。人人皆是学习者、随时随地都可学习。只有全社会都树立起大教育观,各种资源才能更自觉主动地发挥出育人作用。
二要以协同育人机制为水分。共育,需要各类教育资源和力量的有效聚集、融通。这就需要各级行政部门站在全局的高度,构建高效的协同育人机制,打通壁垒和障碍,将各方面育人力量调动起来,发挥育人合力。
三要以协同育人平台为土壤。实现共育的常态化,离不开能够将各种资源和力量集合起来的平台。有了平台,各方需要做什么、能够获取什么、怎样交流就会比较明确,协同育人的实效性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
四要以优质育人资源为养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之所以存在“短板”,是因为这两方面提供的教育比较随意、零散,不如学校课程那样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规划性、一致性。因此,补齐短板的重要方式就是将校外优秀的教育资源体系化、课程化,发挥校外资源的最大优势,实现校外课程和校内课程的互补。
五要以提升核心素养为目标。各教育主体目标一致,才能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运用协同育人机制和平台,调动各方面要素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服务,尤其要发挥家庭、社会在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创新素养、情感素养等方面独有的优势,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两江新区长期以来秉持开放办教育的理念,充分发挥学校的杠杆作用,撬动丰富的社会资源为学生发展服务。同时我们也注重发挥学校的社会教育功能,以师生为联络员,为发展更好的和谐社区、文明家庭做出教育贡献。我们的主要举措有四个方面:
一是以两江新区智慧教育云平台为中心,实现家校社协同联动。将教育咨询、教育资源、培训机构监管等功能和内容有效聚合,充分实现了沟通交流的快捷、通畅,帮助家庭、社会对教育更好的了解、参与、监督,反过来也促进了教育的透明、公开、公平、公正。比如华师中旭学校就充分运用班级优化大师等平台,让家长也成为学生在校的实时管理人。
二是推动社会资源课程化建设,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将两江科技、智慧、创新等社会资源有机融入学校的劳动教育,采取“学校+企业”模式,“一对一”共建,构建“智慧教育+劳动教育”“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的16个校外“智慧劳育”实践基地、45个校内外“生态劳动”实践基地,多途径探索、多元化实施劳动教育课程体系40个、特色课程72门,聘请50余位劳动模范、非遗传人、工匠技师、科技人才等专业人才作为劳动教育师资,走进校园。实施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家庭引导相一体的“智慧劳育工程”,为学生实践提供广阔社会实践舞台培养学生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是深化体教融合改革,实现体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积极引入社会的专业体育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建设和学生体育素质、技能培训培养。
一方面,针对乒乓球、足球、网球、羽毛球、棒球、射击、射箭、冰雪运动这类比较专业化、学校缺乏专业教师的运动,开展“体育冠军校园行”“乒乓少年出征仪式”“冰雪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引入社会专业体育机构和教练对有兴趣、有意愿的学生,进行社团培训、个人培养。
另一方面,盘活学校体育场馆和设施,开放部分学校的游泳馆、足球场、篮球馆为社区居民服务。
比如,华师中旭学校以“五育”为基本出发点,开创五大书院课程。不仅是每周一至周四保证时间开设,还充分融入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游泳、棒球、冰球、拳击、民俗文化等学习资源,充分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人兴趣,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培养具有“中国心、世界观、创新力、强健体魄、美好心灵”的未来杰出人才。
四是学校层面,积极探索“一校一品”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特色。两江新区的每个学校,都设有“家校服务中心”,同时,各学校结合自身特点、社区特点以及周边资源特点,积极探索开启“家长课堂”“读书联盟”“学校开放日”“心理健康工作站”等共育项目,扩大教育深度、广度和参与度,全方位、立体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育新生态。
这里我特别强调一下,我们特别针对当前大家广泛关注的孩子心理健康问题,指导学校健全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机制,建构危机干预流程,夯实“一热线、一信箱、一测评、一访谈、一平台”服务通道。为弥补学校心理专业师资的不足,与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成立学校心理咨询专业顾问团队,聘请校外心理咨询专家入驻校园,定期对家长,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师生心理咨询服务。为加强学校心理服务建设,与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合作,聘请专业心理医师入驻校园,开展心理咨询与团辅服务,并建立“校—院”转介机制。成立区级“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坊”,组织家庭教育专家、教师和家长定期开展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研讨,家校携手共促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两江新区在家校社共育方面,在探索当中创建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行远小学,构建了“五智育人”体系。其中,“智陪”从家长着手,科学规划亲子活动,深挖共育内涵;组建校级家委会,延展共育渠道,减家长之忧,增强服务水平,让家校协同共育呈现新样态。“智联”凸显与社区互动。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增进资源融合,邀请校外专家人才走进来,为教师培训、助学生成长,构建教育环岛,校社联手提高育人质量。
再比如两江新区的西大附中星辰学校健全学校协同育人工作领导机制,建立星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借助驻点星辰学校的国家级、市区级家庭教育专业机构资源,组建了10名大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专家组成的协同育人专家顾问团队,负责协助星辰中学研究设计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规划及实施方案,实施各级各类专业培训,评价协同育人实施成效。学校还专门规划了380平米用房装配两厅两室作为家校社共育的工作场地。
华师中旭学校建校四年取得了微薄的成绩,都是在党委政府的关心之下,在教育行政部门和专业机构的指导之下,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积极探索的结果。具体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育人目标。前面讲到了“供给端”与“需求端”的精准对接、统筹施策的问题,这也就是说,作为学校得清楚,要为党育什么样的人,为国育什么样的才,以此为基点,学校从“供给端”与“需求端”同时发力,既努力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又注重引领学生的正确需求。以劳动教育为例,我校认为劳动教育是实现五育融合的最好载体,在建校时就把学校屋顶开发为“未来田园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热爱劳动的情感。当两江新区李亭一局长倡导智慧劳育时,我们意识到它既有传统劳动教育的共性要求,也把握了今天新时代的发展新需要。为此,我校积极响应,以“落花生课程”等劳动教育课程为载体,打造了智慧劳育基地,通过智能灌溉、智慧种植、智慧运营等方式,整合了语文、数学、生物、化学、美术、信息科技、气象学等多个学科,实现了跨学科的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技能,还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的提升。
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追求中,学校上下积极响应,主动作为;遵循教育规律,有效作为;满足学生需求,创新作为。今年开学之初,我们在今年工作计划当中提出了2023年十大行动,其首要行动就是“深度贯彻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二,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华师中旭学校是一所注重研究、学习、实践和社会体验的未来学校,学校以人文科创为特色,践行行知合一学习理念,努力创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共育生态系统。这里有两层含义:以学习者为中心,指向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各教育主体,各司其职,既有分工,更有合作,缺一不可。我们与上海方略教育科技公司深度合作,通过他们捐献给学校的全息教学系统积极探索数字化+教育新模式,努力为学生有效学习提供精准供给。学校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未来航天实验室、未来田园实验室等十大未来实验室的创建都是校企合作、突破功利价值驱动、支持学生卓越发展的新场景,在“双减”背景下学校形成的“三改、一增、一补”策略,即改变课堂的育人方式,改变学生作业方式,改变评价方式,增加体育劳动等时间,补上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家校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合作创构协同育人新生态的一种新的实践。
第三,坚持家校社协同育人“优中心”共育治理模式。面对如何创新具有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特征的家校社共育机制这一问题,我们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专业部门的指导之下,提出从“去中心”、“多中心”到“优中心”模式。所谓“优中心”就是以党的领导为教育治理核心,建立共育“核心价值观”,聚合资源,发挥“元治理”作用;以学校为育人主阵地,创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儿童中心”伙伴关系,以“结构变革”促进“功能变革”。这个模式有效的支持了我校学生的卓越发展。
第四,坚持以创建“共育课程体系”为育人载体。紧紧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将课程作为纽带,统整家、校、社、政各方面力量,开发了“共育课程体系”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生发展。
我们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以学校、社会、家长为主体,对教育资源进行统整重构,把国家的意志充分植入到以学校主导统筹的“五大书院课程”、以社会资源导入为主的“社会实践课程”、以家长学院为载体的“家长课程”。
我们成立了家校社协同育人委员会,以项目式方式,开展各项育人活动。我们有明确的目标,有精心的项目计划,有明确的团队成员职责与分工,有清晰的实施步骤,有及时的评价反馈和改进,通过多方协同,让家长、社会广泛参与到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评价、调整、迭代当中来。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例,我们以培养学生“强健体魄”“美好心灵”为目标,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在市教委、两江新区教育局的统筹安排下统整家校资源,利用华东师大教育集团的硬件和测评软件,为师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并对筛查的结果进行分类,为师生及其家庭提供顺畅的转介通道,建立危机干预机制;创建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活动,包括家校合作的亲子心理剧,来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聘请了一大批家长,以及社会上的专家顾问,进学校,为学生、为老师进行专业的心理指导。
此外,我们整合社会资源,打造了“两礼十节”活动课程,每月一主题。以“春活节”研学旅行课程为例,通过该活动课程,让同学们走进自然,与历史、与大自然、与生命,与科技和未来,来了一次亲密接触。让学生、家长和老师,在“春活节”里共同成长,享受成长的幸福;我们还成立了“家长学院”,通过家长自己开设课程,通过家长在课程当中的相互学习和分享,来赚取自己的学分,来获得自己成长的证明,帮助家长从合格走向优秀、走向卓越,成长为孩子的榜样。
第五,我们以构建共育评价体系为育人抓手。学校将“德、智、体、美、劳”进行了校本化表达,基于五维目标,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成长需求,对应开发了不同阶段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目前已迭代了两次。并通过共育智慧平台的支持,对每项评价指标,实施大数据采集、分析、生成,最终形成每个学生独一无二的发展质量评价雷达图,以实现教育的“私人订制”打下基础。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教育的可预见性和滞后性说明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是为子孙后代谋未来。在家校社协同这个问题上,我们做了一些探索,但是还在探索的路上,欢迎各位专家和学者来校指导。
在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中,对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角色的转变,我们一直在呼吁、倡导和形成家校社三结合的共育机制。
家庭方面:在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中,家庭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要陪伴孩子成长的全过程。不仅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育人环境,还要主动与学校和社会密切配合。
学校方面:在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中,学校要更加注重回归教育本质,以人为本,不唯分数,不唯成绩,不唯升学,强化品德教育和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开放日活动、家长进课堂等形式,共同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社会方面:在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中,社区要更加主动配合学校和家长,加强对孩子成长的全方位关注和引导,组织和开展多种形式的青少年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的场所,帮助他们发挥潜能和实现自我价值,形成家校社共育的良好机制。
首先很荣幸作为家长代表参加这次访谈。我个人认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中的角色转变非常重要。在传统的育人体系中,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角色是分工明确的,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由于社会的变化和人们的需求的改变,这种传统的角色分工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需要进行有效的转变和创新。
首先,就家庭而言,家庭的角色转变需要更多的关注孩子的个性和特长发展,而不是单纯的成绩和升学。家庭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愉快、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同时,家长还应该通过与学校、社会的紧密合作,创造一个更为宽松的育人环境,让孩子得到更多的成长机会和认知经验。
其次,就学校而言,学校的角色转变需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学校不仅仅是教授知识的场所,还应该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学校应该积极创新教育模式,打破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注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在未来多样的社会环境中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成长。就这一点而言,作为学生家长代表而言,我觉得两江新区中旭学校做得是很不错的。
最后,社会的角色转变需要更多的关注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社会不仅仅是家庭和学校的场所,还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社会应该与家庭、学校一起合作,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育人环境的同时,促进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发展。
因此,为了适应未来新的机制环境,需要通过平等、互动、协作等方式来重建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合作应当是平等的,应当是互相信任的,以此来共同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只有当三者关系紧密、互相配合,才能够更好地为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此次论坛由中国高教协会主办、重庆市高教协会承办,相关学校通过竞争得到具体承办权,所以机会很难得。届时,主题论坛上将有来自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专家、职业院校工作者与一大批基层工作者参会并作主题交流与发言。所以这次会议是一场高质量、高水平的会,相信一定会给大家带来精彩,让大家收获满满。
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市教委会在未来对家校社共育三十人论坛的发掘和培养上发挥更大的力量。我们将积极引导学校和教育机构主动都参与到论坛中来,推动论坛成为切实可行的育人创新平台。同时,我们将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推广家校社共育的理念,支持和鼓励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推进教育的创新和进步。
作为新两江新区,我们会把家校社共育三十人论坛作为一个重要的育人平台,积极参与论坛的各项工作中去。通过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合作,共同构建优质的育人环境,为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未来,我们还将继续鼓励和支持两江新区的企业机构和学校参与到家校社共育的实践中去,去探索更多创新的育人方式和模式。
作为一所学校的校长和活动发起人之一,我们将秉承创新和开放的理念,提供更多有特色、有深度和有广度的协同育人课程和项目。我们将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和优势,积极探索家校社共育的发展路径,推进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广泛合作。为后续持续的三十人论坛从微观层面上提供我们的实践案例,同时在分享全国各地的经验的同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这些解决方案。这是在学校层面上来讲我们想做的一件事情,谢谢!
作为家长,我们将积极参与家校社共育三十人论坛的各项工作,支持并参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紧密合作,共同推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我们将关注和倡导孩子的个性化发展,积极参与课堂教育和校园管理的改进。此外,我们还将鼓励孩子参与社区和公益活动,扮演积极的社会角色,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