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抓取标题
分享抓取摘要。
分享抓取图片

育桃李,三寸粉笔,耕耘四季;铸民魂,一颗丹心,润物无声。

130岁的重庆市广益中学校流淌着红色血脉,积淀深沉如海的教育情怀,在新时代主动适应教育改革发展要求,构建出了一支初心如磐、学识扎实、道德高尚、爱生如子的“大先生”教师队伍。在广袤的知识森林里,广益教师们是植树人,也是领路人,甘为孺子育英才;在迢迢的成人航路上,广益教师们是监护员,也是领航员,赤心润物沃新花。

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重庆市广益中学校,领略广益教师们躬耕教坛,充满人文情怀的育人魅力。

“老师,身体这里不舒服是怎么回事呢?”这是魏冬梅常听到的学生提问。对于学生来说,作为高中生物教师的她就如半个医生,能解生命之惑。

小问题也有大学问。面对学生探寻生命奥秘时发出的疑问,魏冬梅也乐得“戴好半个医生的帽子”,她深刻把握生物学科的特性,立足人的本质,让学生们了解到生命代谢的学问,从而获取专业的知识。她坚持让教学“沉下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微观的、本质的问题,求索生命的共性与个性,了解万物的内部结构。

从身边的问题引入教学,激发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兴趣,再循循善诱、步步渗透,是魏冬梅善用的教学方法。“在高中时,我就觉得生物十分有趣。”如今,魏冬梅又以扎实的基本功、关照人本的方法,让孩子们感知到这个学科的乐趣。她笑道:“希望孩子们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也能做四分之一个‘医生’。”

作为教师,也作为班主任,魏冬梅表示自己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对于她来说,“共情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她能敏锐感知学生微妙的情绪,从而进行真诚、深入且高效的沟通,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平等与呵护。一个班里总有一两个“刺儿头”,魏冬梅并没有直接粗暴地训斥,而是温和地问:“班集体对你的吸引力不够吗?”她认为,孩子的“刺儿”是因为在班集体中扎不了根,如果此时老师再采用单独或公开批评式特殊处理,孩子会更加无法在群体中获得认同感与存在感。魏老师推心置腹,让这个“刺儿头”润了眼眶,在感动中接纳建议改变自己。

“成绩是体现知识掌握水平的标准,它固然重要,但我从不会用分数高低来评判一个孩子。”魏老师这样说,也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首先,她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与性格特点针对性地提出要求与标准,不以固定框架“圈”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同时,她也从不戴有色眼镜,而是能够在细节中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

除了善于发掘学生的长处,魏冬梅还十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尽力支持学生的综合发展,为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提供平台。高中学业压力虽重,时间虽紧,但她依然会给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以此“赞助”学生不搁置个人兴趣和特长。魏冬梅在课堂上常会让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激励学生勇于展示自我,提升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敢于挑战、突破自我的社会性能力。她还在了解到有学生具备绘画特长后,交付她负责班级板报的工作,让其特长在高中有继续发扬的平台,让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展示,成就独特、丰满而五彩斑斓的亮丽人生。

执教高三英语课程的老师兼班主任尹燕常让学生感到“像老师的孩子一样”亲近和体贴。尹燕说:“有同事说我太溺爱学生了。其实不然,我只是将心比心,和每一个孩子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尹老师的爱是温柔的,也是严肃的。平时,她会和学生们一起手把手地做值日、做清洁,小到洗黑板、丢垃圾袋、扫地,处处都有她的身影,但这并不等同于替代学生们动手,而是以身作则地立标准、做示范——难道高三的学生还不会做清洁吗?尹老师反问道:“标准是什么?几十个学生有几十个理解。而好的习惯是从模仿明确的示范而来。”在言传身教中,学生们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劳动素养。尹老师分享独到的育人心经:亲身参与学生活动能够无声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减少对“要求”和“规定”的抵触,让教育的甘露润泽成长的土壤。

尹燕并没有宏大高深的育人理论,而是做良心活,将爱和教育务实地融入一点一滴的平凡日常。她十分关护学生的人格尊严与心理健康,很少刻意让一个学生在 “众目睽睽”下接受批评,而是创造契机,或是在不经意之间走进学生的心里。“正因为我常和孩子们一起做清洁,所以他们并不会用别样的眼光注意到——其实我会借丢垃圾的契机,同做这份工作的学生谈心。这样的方式能建立起轻松的谈话氛围,真正了解学生在想什么。”此外,尹老师还会装不经意地在教室中走动,悄悄地摸摸学生的头或拍拍他们的肩,在细微中表达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用行动传递自己的关爱。

师者如舟,千里不殆。26年躬耕教育的生涯里,尹燕从没迟到过,每天五点过便起床,走路20分钟到学校,晚上守完晚自习再走回家,已是夜里十点过。问及同学们对老师印象深刻之处,总能听到“老师到得比我们还早”的声音。这份对于职业的坚守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学生们,他们将老师的这份坚韧继承下来并化作了自己的品格。

是什么支撑她坚守初心、不懈笃行?尹燕给出的答案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自我鞭策的责任感。“讲台仿佛天生就是我的舞台,只要我站上讲台,那些疲惫就一扫而空,我自然而然地精神焕发、侃侃而谈。”尹燕理解工作间歇性产生的疲惫,但并不将这种疲惫解读为厌烦,她认为万事只是开头难,此后舟过万重山,因而能够保持对教育事业的激情。另一方面,她骨子里就透着较真的劲儿,“要做就尽力做,要干就要干到自己最满意的境界”,这份责任感敦促她二十六年如一日地躬耕不辍。

在坚守的同时,教育方式却并非一成不变。尹燕在漫长的实践中不断沉淀和成长,从强硬的管理教育到因材施教,她转变过自己的教育心态。“时代在变,学生在变,家长在变,作为教师的我当然也要保持着更新”,尹燕始终跟随着发展的步伐不断前进。

二十年前,有这样一个叱咤广益校园的传奇人物——“广益魔王”罗嵘。彼时的罗嵘负责学校的德育工作,因为一板一眼管理严苛,学生们避之不及,甚至还用他的照片做成了广泛流行的“魔王卡牌”。而如今,“魔王”已经被一声声“罗伯伯”代替。个中缘由,是德育观念的与时俱进,是深入认识德育内涵后教育路径的改进。

“做教育经常有这样一个误区,就是不容忍未成年人犯错,认为学生的行为没达到规范就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罗嵘深刻分析了在实际的育人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原因。经过岁月的磨砺,他总结了新时代背景下的育人经验,如学生出现上课走神等问题,妄图以“黄金棍”式的教育一蹴而就是行不通的,做教育切忌揠苗助长,而需要情怀,需要有人性的温暖,接纳学生不成熟的部分,耐心给予学生指引与纠正。

德育工作中,罗嵘常听年轻老师描述了这样的问题:因为希望能对所教育的学生产生可见的影响,希望自己的教育有快速的成效,而在面对“骨感”的现实情况时产生了挫败感,所以慢慢地对教育心灰意冷。对于此,罗嵘一直强调:“德育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伴随孩子的一生。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心急不得。”

从事德育工作二十多年,罗嵘看到价值导向在德育中的重要性。正确的价值观是德育工作的基础,罗嵘常告诉教师们,要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教师,理应承担为国育人、为党育人的责任,要始终坚持走在正道主线上。为此,学生发展中心每学期都组织有全校教职工的师风师德教育工作会,不断强化教师师风师德建设;开展有班主任培训会,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满足当前教育形式的需求;邀请专家到校对老师们进行培训指导,让老师们学习丰富的、科学的教育技巧。

青年人有理想、敢担当,中国青年才会有力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才能充满希望。罗嵘认为,中学生的德育工作,要从通识性教育转向教导他们成为负责任、有担当的成人。这个责任,是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更是对国家和民族负责。罗嵘携学生发展中心在校开展广益中学劳动教育“五个一”实践课题,教导学生进行“我为班级尽一份责”本班义务劳动,增强学生集体意识;进行“我为校园站一次岗”校内自主管理,增加学生对校认同感与参与度;进行“小手牵大手”垃圾分类宣讲行动,提高学生文明素质;进行“我为社区出一份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进行“我为爸妈做一道菜”美食制作家务作为,提高学生劳动积极性与能力。校区2000多名学生参与到项目中,如今,学校已和文峰新街社区形成联动,构建了“爱我文峰”校社联和志愿服务,指引学生到社区做清洁、慰问老党员等,让学生在一件件小事、身边事中树立起责任意识,形成为集体、为社会贡献的自觉。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2016年从西南大学毕业后,罗郝林就毫不犹豫地进入了教师行业,她仍旧记得自己选择成为一名教师的初心:“我的初中班主任对我影响至深,这让我发现老师这一职业的魔力与伟大。”

现在,她又将薪火传递给了新一代。刘明宇曾是班级中的“扰乱分子”,他不遵守纪律也不做作业,成了老师的“死对头”,但现在,刘明宇已是东北石油大学的学生,他趁暑期,毅然决然地投身四川偏远山村支教,他给罗老师分享道自己的支教感悟:“我和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产生了羁绊,也或许对他们的人生有所影响,这种感觉很奇妙。”

刘明宇的转变离不开罗老师在教育中诲人不倦的坚持。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刘明宇始终记得罗老师对他的关照,那是一味在他不愿学习时苦口婆心进行劝导的良药,是一条在他有走歪苗头时悬崖勒马的缰绳,还是一个在他少不经事时发掘并培育他语文才能的伯乐。因此,在他升到广益中学高中部校区后,即使初高中两校区互不通行,他也托有机会返回文峰校区的朋友给罗老师送出一份教师节礼物。一块小小的巧克力,一条简洁的短信,都在细说对师恩的感激。

怀着对老师的敬佩与感谢,刘明宇踏上了成为支教老师的路,正如曾经的罗郝林。“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恰是罗郝林职业精神的代代相传。

在曾接受的教育里,罗郝林领略到语文老师幽默与博学的魅力,现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她,也将深厚的学养、广博的知识储备、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化作了自己的专业能力。积极参加教师培训,进修教育方式方法;不断增强学识,教学的同时也在学习和研究语文教学市级课题;保持终身学习,扩充知识边界,闲暇阅览文学名著,罗郝林一直在让自己更专业、更进步,做好学生学习生涯的铺路石和照明灯。

她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第十四届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初赛,获指导老师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英才杯重庆市中小学生战疫征文大赛,获优秀指导奖;指导学生参加南岸区“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征文比赛,获优秀辅导老师奖……这些荣誉背后,是她对学生的启发式教育。

幽默不是“玩笑”,而是以“趣味”吸引学生,启发学生进行严肃的思考。罗郝林时常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学习方法、研磨教案,她适时把握当代学生的喜好,投其所好地从游戏中的“诸葛亮”引申到《诫子书》,由游戏中“庄周”的语音和技能,引入《逍遥游》,让学生发现游戏与文学的共通之处,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从表象走入知识内核。她还陪伴在学生前进的每一步,在指导学生征文时,她会带领学生分析主题,尊重学生独创构思,再反复细致修改,成就孩子们的青春华章。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