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在华夏大地,先生风骨,跨越千年,薪火相传。
新时代,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需要一批德高身正、学识渊博、社会影响深远的“大先生”。
在奔赴“大先生”的征途上,巴蜀中学耕植九十年教师发展沃土,持续营造强师兴校氛围、激发教师教育情怀、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巴蜀教育向更高质量、更高层次发展。巴蜀之师,用担当、实干与大爱,换来春华秋实与九秩辉煌。
在向着“大先生”的奔赴之路上,每一步都有迹可循。
“蜀光计划”新入职教师成长营正式启动,巴蜀教师新老结对,携手共进。
领航者的使命:
为巴蜀之师“提灯领路”
一所学校的领航者,正是全校师生的“提灯人”。
上世纪30年代,为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爱国将领王缵绪买下枇杷山麓、嘉陵江畔的张家花园100公顷土地兴办巴蜀学校,并礼聘教育家周勖成担任巴蜀学校校长,以“实验一些新的教育”。从此,巴蜀“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90年来,为广大教师绘就了爱国底色。
对于教师,巴蜀更有自己的独特看法:
“哪一个学校不愿聘几位优良的教师?哪一位教师不愿意得到安定的生活?然而在教育没有保障的现在,学校的本身,且在风雨飘渺之中,遑论其他?我们巴蜀学校,当然也愿意得到许多优良教师,我们更愿意许多优良的教师能集中精神兴趣于本校的教育。我们要达到这目的,便当竭尽全力来谋求教师生活的安定……”
《巴蜀宣言》明确提出,教师的生活安定了以后,便能集中其精神;能集中其精神,便能对于他的任务发生兴趣;对于他的任务能发生兴趣,便会有研究的精神;研究的精神,正是教育前进的动力。
巴蜀中学启动教职工暑期高级研修班,巴蜀之师躬身入局,争做新时代“大先生”。
正因此,无论岁月变迁,巴蜀总能够让教师“安放一张书桌”,潜下心来教书育人。
多年来,巴蜀还立足自身实际,不断追求现代教育理念、探索现代制度文化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校制度建设模式,并升华成“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一方面,巴蜀关注、重视教师的发展,尊重教师的人格,着力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最终为了让他们在学习、工作中得到发展;一方面,又不断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包括建立系统有序的师资队伍培训方案,提供专业进修、培训交流的机会等,使他们的个人业务能力、教育教学水平、师风师德等方面得到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后,相继担任巴蜀校长的段云、刘西林,继续发展教育教学,“向科学进军”,让师生既潜心修学、又投身社实践;
1958年,时任校长王霞量带领学校紧抓教育教学主线,坚持“德智体”三育并进,并寻找契机进行积极的教育改革;
高考恢复后,时任校长周维抓住机遇、重视科学,重建师资队伍、整顿教学秩序,开展科学竞赛、狠抓集体备课,教育教学迅速恢复;
1984年,时任校长夏进林要求新班子有新作风、有担当,扬长避短,用人唯贤,并于1985年召开首届教师节大会,表彰了一批优秀教师,掀起尊师重道的风气;
1994年,傅唯泉被任命为巴蜀中学校长,这位兼具胆识与能力的创业者校长,带领全体巴蜀人,站在时代潮头,遵循教育规律,解放思想,以创建中华名校为战略,走振兴巴蜀之路、规范发展之路、科学发展之路,引领学校掀起了数次创业发展的恢宏浪潮;
2010年,以王国华为校长的领导班子凝心聚力、坚韧精进,提出并确立了“创建一所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受人尊敬的中华名校”的办学愿景,创建了德育理念“善为根,雅为骨,志为魂”,创建了教学理念“精教博学”,创建了管理理念“责任立己、制度立校”,首倡并推动“六年一贯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地将学校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2022年至今,在校长李潇珂的引领下,巴蜀正构建“立足渝中、拓展两江、做强西部、协同发展”的办学布局,以矩阵思维引领学校发展;探索“五化巴蜀”,构建新时期学校治理体系,继续守正创新,续写新篇,赓续辉煌……向世界知名、受人尊敬的中华名校大步前进……
在巴蜀中学建校90周年之际,举行教职工庆祝大会,让每一位巴蜀教师被看见。
九十年栉风沐雨,九十年功宏化育。
一代代巴蜀领航人,带领着巴蜀教师孜孜以求、凝心聚力,于时代的波澜中挺立潮头,筑就辉煌,彰显了作为领航者的责任担当。
同行者的使命:
让巴蜀教育“众行致远”
“独行快,众行远”。
巴蜀领航者提灯引路,“教育以人为本、校长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的“三本理念”,以及“责任立己,制度立校”的管理理念,带动了成百上千的同行人,形成了“众木成林”的巴蜀团队生态。
员工关爱计划之“小小巴蜀人”,为巴蜀教师营造温馨浓厚、家一般的“归属感”。
——积极开展员工关爱计划。提出“幸福生活,快乐工作”的口号。看一下巴蜀中学员工关爱计划的细节:健身房、游泳馆、新入职教师住宿、停车位、教职工适龄子女入读、退休教职工欢送会、教师节表彰大会、“幸福巴蜀”新春团拜会,民主治校——尊重教职工建议,回应教职工关切,坚持“校长书记接待日”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小小巴蜀人成长营”。用代文莉老师的话来说:“当自己在为别人家的孩子守晚自习时,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因为学校工会组织专人照看小小巴蜀人:检查作业、抽背课文、体育锻炼、艺术拓展。我能感受到,学校对我们教职工是真的好,如果我工作懈怠,会有愧疚感。”
——建构“教师评价体系”。巴蜀中学强力推进“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推进师资队伍的建设。颁布实施《重庆巴蜀中学教职工发展激励办法》,该办法包含“教职工激励办法”“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奖励办法”“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六大板块。每年举行教师节表彰大会、学术年会、“七一”表彰、年度个人荣誉表彰等等,旨在通过建立系统全面的评估、激励、鞭策机制,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建构人才强校战略实施体系。2022年,新的领导班子继续坚持教师专业发展,构建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实施体系。“人才强校”战略包括“新教师培训、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拔尖人才培训、教研室主任与组长培训、德育队伍培训”五大板块。五大板块培训责任到位,分块推进,在注重巴蜀教师政治素养提升的同时,还陆续开展各类高水平培训讲座活动,助力巴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增强巴蜀教师的专业能力,塑造巴蜀教师的教育情怀,满足巴蜀教师的成长需求。学校将致力于培养“具有教育情怀,能够融合中西教育,坚持终身学习,拥有较强课程领导力的未来教师群体”作为教师培养的目标。
这些以人为本的关怀、政策机制的保障、发展平台的搭建,令每一位奋斗的巴蜀教师都能被看见、被守护,让他们相信,“在巴蜀,只要充满激情、实干拼搏,做就对了。”
巴蜀中学为每一位教师搭建成长的阶梯,助力巴蜀教育行稳致远。
什么是拼搏和奋斗?学生处高敏敏副主任一个数据说明问题:巴蜀中学在20年内连续十届获得重庆市班主任基本功竞赛的最高奖。20年看似弹指一挥间,但蝉联十届最高奖项的高光时刻,却是无数位巴蜀班主任7千多个拼搏日夜的厚积薄发。
郑琪,国际教育中心主任。近年来,她既要负责校区建设,也要组建师资团队、引进和打造课程体系,还要亲临教学一线为学生上课,一人“身兼数职”。她笑着说:“短短数年,我青丝变白发,虽然工作很忙碌,但是巴蜀能激发教师的创作欲。”
王旭,同时身兼生物竞赛教练和竞赛部主任。“我们竞赛部40几个教练,有一栋专门的楼叫正心楼,我们全在这个楼里面工作,任务重、高强度是工作常态。”王旭说,竞赛教练们给学生上课的时间主要在周末和一些节假日,“只要学生在,老师就必须在。”
充满激情,并肩作战,彼此成就,形成了巴蜀团队强大的凝聚力——学校和教师之间,同事之间,师徒之间的双向奔赴,让工作变成了充满动力的事业,学校也成了温暖的家园。
青年教师蒋梦凡说:“巴蜀的领导是冒险家,敢为人先;是科学家,严谨循证;是实干家,脚踏实地。”
袁伟老师曾经因为排球队一件很小的事情,向学校领导反映了情况,没想到第二天问题就解决了,“校领导效率很高,把老师反馈的问题放在心上,这让他感受到尊重,觉得在巴蜀干事特别有劲。”
周琳,一名在学校工作了19年的财务老师,说到儿子从“小小巴蜀人”到成为巴蜀学子,然后考上了北京大学,她非常感恩学校对儿子的关心与帮助,“来到巴蜀,此生无憾”……
团队协作,是令巴蜀老师得以快速成长的法宝之一,更是巴蜀温暖的另一处来源。
教务处主任冯晓瑜说:“我们一般是老中青教师搭配,中年骨干教师肯定要带着年轻教师,虽然巴蜀每年都进新老师,但绝对不会出现教学上的断层,这就是团队的力量。”
竞赛部的李奡老师,清华大学毕业后回巴蜀任教,她说平常同事们都很忙,根本没有时间聚在一起聊个天,所以,每次特别珍惜开会的机会,那是属于他们难得的欢聚时刻。
九十载教坛耕耘路,巴蜀中学涌现了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巴蜀楷模”。
“巴蜀团队认同巴蜀文化,以奋斗为本,这种契合就是热爱巴蜀、敢为、实干。我们的老师真的很拼,怀着对教育的爱,从自发到自觉。”巴蜀国际教育中心吴桐老师如是说。
大道不孤,与时偕行;上下齐心,众行致远。
在巴蜀中学,还上演着许多相扶相持、彼此成就的故事……
逐梦者的使命:
为九秩巴蜀“赓续大爱”
大爱无极,立己达人。
在已“众木成林”的巴蜀团队生态中,巴蜀之师始终以先贤为榜样、传承国之大者的家国情怀,始终保持着对学生的关爱、对教学的敬畏、对育人永无止境的追求。
1933年,巴蜀引进了“手脑并用”“儿童本位”“教养兼施”等现代教育新理论;
抗战时期,为保障全体师生的安全,巴蜀学校在校园内修建了四座防空洞,并全部安装好电灯,派专人值守,以备必要时掩护师生入内躲避;
迁校西充期间,周勖成校长、孙伯才主任及随迁教职员工群策群力,用16条大木船历经近2个月水路将教具运输到南充,再从陆路转运至西充。随迁教具“浩浩荡荡如一条长龙”,计有课桌501套、椅凳210挑、木床404架、餐桌59张、图书32箱(2万余册)、仪器21箱、教具220挑、其他杂件294挑……
巴蜀大爱深入血脉,离退休教职工切身体会到“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巴蜀先贤用大爱铸就坚强堡垒,使学校得以弦歌不辍,文脉相续。新时代,巴蜀之师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征程中,始终追求做有大爱、大格局、大智慧的“大先生”,演绎了一幕幕、一帧帧的巴蜀教育画卷。
左文珍,全国模范教师,“左妈”的名号,是她2005级学生喊响的。这个“妈”当得可不含糊:给学生买羽绒服、陪聊谈心的事数不清。多年前她曾在自己工资也不高的情况下,与另一位老师自掏腰包帮助一名学生做了近视矫正手术,助力学生如愿考入我国顶尖医学院临床医学系。
李桂兰,特级教师,在巴蜀从教20多年。当别人问她是什么力量支持着她永葆热情时,她说就一个字——爱。“爱教书,爱学生,爱巴蜀。因为爱,无杂念。”一个顽皮男生曾因她轻轻的拥抱,从此改变,愈加上进。润物无声的爱与教诲,让这个男孩多年后回到巴蜀看望她,梧桐树下,学生紧紧地抱住他感激的老师,“李老师,我好想您……”
高倩,音乐教师。当回想起一个令自己特别欣赏的学生放弃巴蜀乐团,选择远走上海追梦的故事时,她眼泛泪光,“我尊重他的选择,爱学生就要放他去飞……”
冀文龙,美术老师,他说:“美术教育中心自主培养美术生,老师跟学生的沟通和感情融入很深,一陪是三年,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在关注。”
张玲,心理教师,感慨于家长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问题,心疼地说:“我一定会发挥好家校共育间的纽带作用。”
巴蜀中学让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能“幸福生活,快乐工作”。
润物无声,大爱无疆。教师爱生,计之深远。
肖佳劼,巴蜀中学数学竞赛高端主教练,他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意义就是为国育才,比如朝着把学生培养成数学家的方向培育,就是希望他将来能解决那些几百年来没有人能解决的问题。他说:“拔尖创新人才要重视在中学阶段的全方位培养。首先,要培养他终身学习的能力,哪怕博士毕业,可能也就在一个山脚下;德育品质培养更是至关重要,因为人才成长的整个流程很长,所以第一个要耐得住寂寞,能坐冷板凳,第二是培养他碰到困难不气馁的品质,因为在科学探索中,哪怕顶级科学家,可能都是失败 100 次后才能成功;第三,得开阔他的眼界,比如作为数学竞赛教练,就得在中学阶段告诉他数学已在哪些领域取得了成就。当学生眼界开阔了,就会做出自己的选择。”
饶志明,学生处副主任,他说:“巴蜀的德育课程,从学生进校开始,就开始规划他的三年,以及这三年对整个人生的影响。学校会根据三年不同的特质,把它定义为——我的完美高中生活、我的奋斗高中生活、我的幸福高中生活。”
周斌,语文老师,还承担了学校家校共育中心的工作。他说家校共育中心最主要的方向就是唤醒家长。他觉得组织家校共育活动很重要,可以把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聚在一起,“当他发现别人讲的东西是他的认知盲区,人就会谦虚下来,家长觉醒的促进,就深深地前行了一步。”
教师以学生为本,除了心灵上的关爱、人格上的尊重、规划上的远见,还有立足课堂、倾囊相授,他们深谙立己达人、授人以渔的道理。
杨德芳,生物老师,从教20余年,曾获“感动渝中·最美教师”称号,她对教学的思考,很“巴蜀”:“随着时代变化,我认为如今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不一样了,所以教学也应该随之进行各方面的提升,从知识本位的课堂转换成素养本位,渗透社会责任等更多元化的东西。社会对人才要求提高,其实反过来也倒逼老师。老师自己必须发展,提高课堂的效能,然后去构建课堂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才更能够去锻炼学生的高级思维,从而提高综合素养,适应现在的选拔。”
杨华,地理老师,她非常认同一个教育理念: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我有一个非常现实的目标,就是我的每一堂课要出彩、有价值!如果能在某个点上激发一下学生,让他有一种觉悟,那对我而言,就会有一种活在当下的感觉,这会让我心满意足,很享受,觉得对得起老师的这个称号。通过无数个这样的课堂串起来,等再回看的时候,我就已经前进了一大步。不虚无,就是在此时此刻了。”
巴蜀中学首批博士工作室正式授牌并启动,旨在进一步发挥高层次人才示范引领作用,加快“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
身为逐梦者,巴蜀之师更在学术卓越的追求上,精益求精、永无止境。
蒲韬,学校语文教研室主任,他追溯了巴蜀语文的教学改革,他认为最核心的亮点是敢为人先去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2015年开始校级层面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2017年开始第二轮深化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尤其近两年,随着新教材的推进,巴蜀推出了以任务群、以教学为核心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型,还和人教社联合出版了《高中语文新教材配套教辅》,并在全国范围宣讲新教材的推进模型。
王飞涛,重庆市英语学科带头人,早在2011年就获得了“首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名师”称号。2018 年,他主持的“重庆市普通高中英语‘多维听说’课程创新基地”,以全市第一的评分获批立项,正逐步向高中英语“多维听说”课程开发基地、听说能力拔尖学子培养基地、全市中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基地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示范基地发展。
刘如川,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双博士,也曾是985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目前,他是巴蜀中学物理竞赛教练、学校博士工作室负责人。为什么从大学博导,到中学当竞赛教练?刘如川认为:“在学问上做到一定高度后,应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他敏锐觉察到未来教育的趋势,也看到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强烈需求,于是想选择从多学科交叉融合这个角度作为一个突破口,来为巴蜀中学的科研、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助力。“巴蜀有这么一批优秀的学生,要给他们提供平台,给到机会让他们冲到更高层次拔尖人才的这条通道上去。”
吴树才,数学教师,重庆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他领衔开设“重庆古迹遗址寻踪”选修课,获评重庆市级精品选修课。目前,相关的校本教材已完成审校,即将出版为校庆献礼。
近年来,巴蜀中学教师团队人才济济。学校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特级教师15人,正高级教师10人,重庆市英才计划教师2人,重庆市名师3人,重庆市学科带头人3人,重庆市学科名师14人,重庆市骨干教师80余人,高级教师270余人;全国先进工作者3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9人,重庆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德育)工作者35人;博士和博士后14人,清北毕业生25人;中学数、理、生、化、信息学五大学科竞赛及科技竞赛教练50余人。人才强校,为学校未来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语
岁月如歌,史诗如画。
九秩巴蜀,致敬领航者的提灯引路,感恩同行者的奋进笃行,他们传承大爱、拼搏求索,在奔赴“大先生”的路上砥砺前行,永无止境。
海纳百川,千帆竞发。
在九十年岁月的长河里,巴蜀之师,为莘莘学子打开明窗,让他们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每一位巴蜀教师如萤火,似微光,照亮九秩荣光。
逐梦未来,初心不忘。
巴蜀中学正在以空杯心态,持续创新、超越自我,让巴蜀人才团队不断释放“乘数效应”,筑造一片教育发展的沃土,为早日建成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