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一部《巴蜀宣言》,巴蜀学校由此发轫。
谁能想到,就是这一纸宣言,让巴蜀最初的教育纲领,穿越历史烟云,绘就了这一基础教育高地的文化底色。“公正诚朴”的教育信念,根植巴蜀,发扬四海。
位于枇杷山下、嘉陵江畔,历经九十载栉风沐雨的巴蜀校园,始终是莘莘学子的向往之地。她“趋合时代,适应潮流”,不断开创出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这一切的背后,究竟有一种怎样的智慧与力量?
巴蜀中学校门。
历史的感召力:
她,生于“教育救国”的呼唤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教育救国的重要途径。
“巴蜀,因教育救国的情怀而生。”2023年金秋,当探访巴蜀、问及巴蜀因何建校时,这是听得最多的回答。
是的,一所学校的诞生,必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渊源。
勖艾亭见证着巴蜀走过的九十载风雨历程。
彼时,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爱国将领王缵绪为求救国之道,毅然抉择“开启民智,教育救国”,并表示:“普及国民教育,此为现在当务之急图者。”遂着手筹办学校,创办集幼稚园、小学、初中和高中于一体的巴蜀学校。
巴蜀的教育救国理想,吸引了爱国实业家卢作孚、教育家何鲁等知名人士出资出力、参与学校建设。
这使巴蜀学校自诞生起,就充满了浓浓的家国情怀。
学校校训——“公正诚朴”,以公为首,凝聚深厚的爱国情感:“公而忘私,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建校伊始,就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这也成为了巴蜀的传统。
1938年2月,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受聘担任巴蜀学校国文教师。叶圣陶授课期间,为巴蜀学校撰写了校歌,传唱至今,其家国情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巴蜀学子。于是,心系家国、胸怀天下、爱国兴教,融入巴蜀的基因,成为巴蜀人一路走来不畏艰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原动力,90年来,薪火相传、弦歌不辍。
巴蜀校园至善楼,是学子们“发掘潜能、张扬个性”的见证。
在上世纪40年代,巴蜀学子王桁听了物理教师的动力实验课程后,来到学校外的嘉陵江畔,观看来往的船只。从此,这位少年就爱上了看船,并立下探究机械动力科学的志向。最终,王桁成为著名的火箭专家,是长征三号火箭的副总设计师,领导并参与了我国第一台低温、高能氢氧火箭发动机的研制,是我国低温高能液体火箭推进技术主要奠基人之一。
巴蜀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焕乔先生是“两弹一星”团队的物理学家,少年时在巴蜀学校求学的他,有一次读到原子核可以嬗变的内容后,便萌生了去研究探索的想法。家国情怀就像一粒种子,悄悄生根发芽,成为他追逐梦想的原动力。
巴蜀先贤和老一辈巴蜀学长的家国情怀,默默地感召着一代代学弟学妹,并内化为成长的力量。
巴蜀中学初1991届、高1994届校友赵欣,现任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研究员、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是21世纪成长起来的中国新一代航天专家。赵欣说:“不管我在什么岗位上,我都会牢记我是巴蜀中学发展历史长河中一段承上启下的链条,我都将担当传承文化、传播精神、传授技术、传递正能量的责任,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使命。”
青年女科学家、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余倩教授,是巴蜀中学高2002届校友。她说:“我是偶然的机会学习了材料科学,这一领域有许多重大课题,比如航空发动机用高温合金,能够参与其中,何其有幸。” 教育,是一种感召,是一种启迪,是一种激励——代代传承的家国情怀,至今仍在沉淀,并体现在新生代学子身上。
巴蜀中学化学老师罗竹筠认为,面对当前的教育环境,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一定要把孩子的格局打开,要讲家国情怀,要有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和利他性的目标。
罗竹筠教过的一位现在第三军医大学硕博连读的学生给她写信说:“梦想是能给人动力的,我把‘学医救人’作为一种执念与职责,因此我在课堂上‘永葆青春’,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几乎从来没有看见过我打瞌睡,这或许就是梦想的力量。”
《孟子·离娄上》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修建于校园内的防空洞,保存至今,对师生和市民开放。
为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巴蜀中学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学生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每周升旗仪式,升国旗后,全校学生都会庄严宣誓“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用仪式去激励学生立志报国的决心。
巴蜀中学积极开展“根在巴蜀·情系家国”系列主题教育活动。2019年9月,参与我国首款自主设计研发大型客机C919的研制、获“2017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荣誉称号的巴蜀中学高2005届校友何舒培应邀到学校作了主题演讲。
每年11月,巴蜀中学都会组织师生对在“11·27”大屠杀中的遇难烈士进行祭扫缅怀活动,发扬革命传统,继承先辈遗志,弘扬红岩精神……
90年岁月变迁,巴蜀中学早已不再是建校时期的“几间瓦房”,但那些情系家国之心,早已沉淀为不变的底色。
时代的生命力:
因时而动,办“与时代同行”的教育
或许鲜有一所学校,像重庆巴蜀学校一样,未开学行课,而先发布建校宣言,明确其办学纲领、述说教育理想。
早在1932年8月,王缵绪就在卢作孚、黄炎培先生的引荐下,礼聘江苏省教育家周勖成先生入渝,担任巴蜀学校首任校长。与周勖成一起入渝的巴蜀学校首任教导主任孙伯才先生,执笔起草了巴蜀学校建校纲领《巴蜀宣言》。
《巴蜀宣言》是一代代巴蜀教育人的办学纲领。
学校定下了“公正诚朴”校训,坚持“儿童本位”教育原则,“手脑并用”教育目标,“教养兼施”教育模式。巴蜀在其建校宣言开篇,强调了教育要适应时代主题所需、要有“永未成功”的革新意识。
“‘教育有成功的一天吗?’直截了当地说:‘不会有’。”这是《巴蜀宣言》中开篇的教育成功之问,其明确提出,“教育是时代上‘开往继来’的事业,他要趋合时代,适应潮流;他要发扬文化,扶植思想,在未来的日子里,他绝没有止境。”
这便不难理解,巴蜀为何总在“求新、求变”。
当前时期,让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便是社会普遍关切的问题。
巴蜀如何持续开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发挥名校的引领带动作用和示范辐射作用,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集团化发展,巴蜀将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集中管理和运营多所学校,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通过统一管理,集团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实现教育的共享与协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治薄扶弱、助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巴蜀多渠道为薄弱学校和贫困乡村学校提供支持和帮助,先后帮扶了云阳养鹿中学、巫溪上磺中学、綦江古南中学、四川省西充中学、石柱中益乡小学、酉阳车田乡中心小学等学校。2021年,巴蜀中学与巫溪中学、巫溪白马中学、巫溪上磺中学、巫溪文峰初级中学签订教育协同发展协议,帮助这些学校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师资队伍、教研教改、教学质量等方面全面提升。做好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遴选了7名教学经验丰富的学科骨干到彭水民族中学参加帮扶工作。
在“善雅志”的德育理念滋养下,巴蜀学子在校园中做学习的主人。
为让更多孩子共享优质教育、逐梦未来,2020年4月,巴蜀云校诞生。巴蜀云校整合巴蜀中学校内外优质教学、教研、教培、科研等资源,利用 5G 网络、高清直播互动设备、大数据分析系统、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十二个同步”“六年一贯制培养模式”“强基计划”等方式,实现了师生异地同堂,居家、户外无障碍互动交流,打造出一个打破空间、跨越地域的“沉浸式”共享巴蜀课堂,已为13个省区市的135 所区域中学超过20000名师生,输出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对正朝着“国内一流 世界知名 受人尊敬的中华名校”迈进的巴蜀而言,更有其新使命与新担当——
当前,正逢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进行国际竞争的关键节点,而建设教育强国正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并通过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等稳步推进实施。
为此,巴蜀中学充分发掘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努力探索以“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挖掘潜能的素质教育,生动活泼的课外教育,现代科学的普及教育”为定位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路径,着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批判性、严谨性,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构建了“四维六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打造有追求有理想的创新型人才。
近年来,巴蜀中学在高中数、理、化、生、信息学等奥赛以及科技创新活动中屡创辉煌。国家集训队人数、全国金牌人数、全国联赛一等奖人数均进入全国前十强。北大数学英才班、北大物理卓越计划、清华丘成桐数学领军计划、丘成桐数学英才班、丘成桐物理攀登计划等人数位居全国前列。
此外,在全球化时代,巴蜀亦顺势而为,谋划国际化教育开放大格局,走上了国际化办学的道路——
2003年,巴蜀中学成立国际部,“以中国文化为根基,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现代观念和全球胜任力,努力开创美好、和平的世界”为培养目标,其核心价值观为求知即人生,成就紧跟时代发展的终身学习者。
2020年,巴蜀中学启动了集外籍留学生部、港澳台侨学部、国际部和中外人文交流部于一体的巴蜀国际教育中心,建立起了完整的国际化教育体系,将巴蜀国际教育中心打造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开放学习平台。
巴蜀中学是美国大学理事会AP授权学校,并被IBO国际文凭组织授权为IB世界学校,培养了数百名优秀学子进入剑桥、牛津、哈佛、康奈尔等大学。
外籍留学生部推出的“海外云班”项目,吸引了南非、韩国、日本、美国、意大利、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优秀学生留学,同时全力打造港澳台侨学生六年一贯联考培养模式,助力学生冲刺国内一流名校。此外,巴蜀国际教育中心还通过互联网技术开设了海外云课堂,将优质的双语全科课程、中英文语言课程传送给全世界友好学校的学生。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巴蜀中学,正努力肩负时代责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教育力量。
永恒的创新力:
做“永远的创业者”,才能让“事业长青”
当今世界,“大江奔流,千帆竞发”。
在教育事业发展的征途上,亦需谋长远之势、行改革之策。欲与时代同行的巴蜀,如何成为“弄潮儿”?
一位巴蜀教师这样给出自己的答案:“无论在任何时候,巴蜀人都没有骄傲自满,而是始终充满忧患意识、改革意识。”
毫不讳言,从忧患与改革意识,到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行动,对巴蜀中学的高质量发展影响至深。
时间来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巴蜀开启了适应新时代环境的教育改革之路。
巴蜀校园钟塔,九十载光阴流转,写就了巴蜀的辉煌篇章。
1994年12月,傅唯泉被任命为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校长,这位兼具胆识与能力的创业者校长,引领巴蜀中学掀起了巴蜀中学数度创业浪潮。1994年开始以初中为突破口的第一次创业,奠定巴蜀高度的第一块基石;1999年开启大力提升高中办学水平的第二次创业,开始以加速提升高中办学水平为标志的第二次创业;2005年开始以成就重庆基础教育高地为目标的第三次创业。
这一时期,巴蜀中学开创并践行“教育以人为本,校长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三本核心办学理念,确立了建设“中华名校”战略,实现了巴蜀中学的跨越式发展。
在“三本”理念的引领下,巴蜀中学创建了“年级目标责任制”,全校各年级都明确宣布年级第一责任人,以年级为单位形成战斗堡垒。围绕这个核心管理制度,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理体系和制度文化,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三本”理念,得以传承、贯彻至今。
如何以“高点”为新的“起点”?
2010年10月,以王国华为校长的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新一届校领导班子提出并确立了“创建一所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受人尊敬的中华名校”的办学愿景,创建了德育理念“善为根,雅为骨,志为魂”,教学理念“精教博学”,管理理念“责任立己、制度立校”,成立巴蜀中学课程管理中心,以“挖掘潜能、张扬个性”为办学特色,首倡并推动“六年一贯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成立竞赛部、美术部,创办学堂班,开办巴蜀云课堂,推动成立钱学森班,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升,学校在五大学科奥赛上取得重大突破。
这一时期,学校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校园、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全国中学生志愿服务示范学校、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优秀试点单位”、中国百强中学、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NOC信息化教育实验学校、2018最美校园书屋、中小学生涯发展辅导教师规范团体标准起草实验单位等称号。2021年制定的学校高质量发展规划,获得各级政府的政策保障等支持,为确保学校未来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
新时代的巴蜀中学,从未停歇脚步,再次掀起新的创业热潮,助力重庆市基础教育取得新进展、形成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夯实基础。
2022年1月,李潇珂被任命为巴蜀中学校校长。
李潇珂介绍,学校以矩阵思维赋能未来发展,大力推进学校校点建设,构建“立足渝中、拓展两江、做强西部、协同发展”新的办学布局,促进学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五化巴蜀”建设(标准化管理、精品化提质、数字化改革、国际化探路、集团化发展),构建新时期学校治理体系,促进学校管理效能提高;大力推进新时期人才强校战略,实施员工关爱计划,促进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大力推进育人方式变革,启动课程教学改革行动,实施重塑初中、高中精进行动计划,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
“新时期,推动‘五化巴蜀’的建设,正是围绕着人的发展来探索学校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变革,是我们在新时期治理体系改革的背景之下的终极目标。”李潇珂说。
巴蜀,始终以守正创新的勇气,以“永远的创业者”之姿态,持续探索一条具有巴蜀特色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团队的向心力:
以“人”为核,让“家文化”伴生命远行
巴蜀,如何团结人、干成事? “家文化!”许多老师提到,巴蜀政通人和,离不开温馨团结、和谐共融的“家文化”——事业因人而兴、教育因有温度而美好,这或许正是巴蜀团队文化的关键词之一。
巴蜀校园中的礼堂,见证了巴蜀大家庭的文化特质。
近三十年来,巴蜀中学一以贯之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三本”理念、“责任立己,制度立校”的管理理念。在实践中,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了“温馨团结、求真务实、居安思危、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巴蜀文化特质。
在巴蜀看来,“人”始终是教育之根本,校长、教师、学生三者之间要相互尊重、彼此成就,让巴蜀大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被看见,这使得巴蜀五种文化特质之一的“温馨团结”成为现实,形成了巴蜀人的价值和文化认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你终是巴蜀人”。
巴蜀建校之初,师生用水极为不便,学校每天要安排十几个挑夫专门挑水。1933年底,学校斥资铺设供水管道,解决了全校师生的用水问题。同年底,又安装了电灯,代替了煤气灯,全校师生的照明问题也得以解决。
1996年,巴蜀中学在全市率先给教室、寝室、办公室安装空调。1997年,学校又在全市率先为教师配置个人电脑,建成中学1000兆校园网。
作为“三本理念”的理论创立者和实践带头人,傅唯泉和班子成员非常尊重教职工。巴蜀中学的校领导们,从傅唯泉带头做起,都要求自己做到平易近人,善解人意,急人之难。校园和谐,工作自然就好开展了。
巴蜀中学不仅在资源保障上、生活上关心老师,更关注教师的培养和成长。学校推出了“员工关爱计划”,促进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推进新时期人才强校战略。
2022年9月1日,巴蜀中学教师发展中心正式成立,旨在为每个教师规划出更清晰、更专业、更系统的成长蓝图,引导他们从合格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从优秀教师发展为名师,再从名师向专家型教师迈进。
巴蜀“家文化”让每一个巴蜀人都如沐暖阳。
学校对老师什么样,老师便对学生什么样。
高明秀老师说:“我们最重要的是,做到公正地对待每个孩子。只要你有需要,我有时间,你都可以来找我,不管是学业问题还是心理问题。”
代文莉老师说:“宠学生就是要从细节上爱他们,学生就会很认同学校,他们会觉得每天睁开眼睛,愿意到这个学校。”
李奡老师,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在企业工作了一段时间,最终选择回到巴蜀当老师,属于典型的“巴蜀人”。李奡是学堂一班的导师,常常给学生们打电话,了解他们的学习和身心情况,努力做学生心理的“按摩师”。“我通过与学生沟通,跟他们成了朋友,我能感觉到我跟他们有一个亦师亦友的关系,这让我感到非常温暖。”
家文化,亦温暖了早已走出巴蜀校园的校友们。
两年前,为了更好地建立起校友与学校沟通的桥梁,巴蜀中学设立了校友工作办公室,今年又成立了“校友之家”,成为巴蜀校友、巴蜀人共同的家。
为了让每一位校友能持续感受到母校对学子关注的目光延续到毕业后,巴蜀中学在90周年校庆倒计时30天的特殊日子里,推出“巴蜀时光”电子校友卡。
2023年4月20日,北京校友庆祝巴蜀中学建校90周年活动顺利举行,张焕乔院士等百余名巴蜀校友齐聚一堂,同巴蜀中学校长李潇珂、校长助理唐虢一行进行了交流,共叙巴蜀情谊,共庆母校90华诞。此行,巴蜀中学校领导还专访了陈昌智、张焕乔、王晓棠、王桁、李亚莉、郑昌琏、齐霖霖等校友。
巴蜀,还注重携手家长,共同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2022年9月24日,巴蜀中学成立了家校共育中心,旨在发挥纽带作用,优化家庭与学校教育,在地化联通学校与社会生活,不断探索新时代的家校共育路径,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巴蜀中学党委书记舒义海认为,家校共育中心在整合资源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既是家校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也能切实有效地解决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所遇到的实践难题。
“家校共育的核心是唤醒家长,促进家长觉醒,静下心来直面自己的不足,愿意改变自己,成为学习型家长。”家校共育中心的周斌老师说,家校共育的目的则是带动孩子觉醒,唤醒深度沉睡的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
正如此,让巴蜀校园内皆为家园,师长如父母,同窗如手足,亲如一家,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结语
九秩巴蜀,让每一个生命舒展绽放,让每一个青春轻舞飞扬。
其背后,正是强大的教育托举之力——
她,因“教育救国”的召唤而生,为干事、创业注入了“强大的原动力”;又因“顺应时代的驱动力”,其办学方略得以精准洞悉前行的方向;同时,她“不言成功”、重视从细处创新精进,便有了的“稳定的创新力”;而其内部的“家文化”,则让团队拥有了“凝聚的向心力”,从而汇聚成为一股让巴蜀教育蓬勃向上的力量。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这亦令我们不禁想起,巴蜀先贤孙伯才先生在《巴蜀宣言》中那句有力之问:“还愁教育不前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