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大家好!2023年1月12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育强国建设为目标,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重点,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如何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各中小学校亦是动作频频,并形成了独特的模式和经验。今天,我们邀请到重庆市巴蜀中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潇珂做客本期访谈,请他为我们讲述巴蜀中学学生素质培养与全面发展的生动场景,分享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实践,呈现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校校方案”。
欢迎李校长!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说到巴蜀中学,不得不想到学校的“三本”理念。“教育以人为本,校长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的“三本”理念,以“人的发展”为核心,这是巴蜀中学一直以来秉持的办学理念,请问李校长,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深意和内涵?
“教育以人为本,校长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是巴蜀中学一直秉承的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三本”理念,巴蜀中学把“人”看作教育之根本,强调校长、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相互尊重、彼此成就,诠释了巴蜀中学温馨团结、和谐共融的“家”文化。
首先,在巴蜀大家庭中,“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被看见”。巴蜀中学坚持“学生第一”,以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挖掘潜能,张扬个性”从来不只是一句口号,学校以包罗万象的课程、丰富多彩的“善雅志”活动、五彩缤纷的社团实践、名家云集的讲堂和精彩纷呈的赛事,充分触发学子的潜在势能,塑造学子独特性格,以多元培养,达全面发展。在巴蜀这片已耕耘了90年的教育沃土上,不同的种子在孕育萌发着,无论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结构的学科特长,还是独特、敏捷、灵活、深刻的创造性思维,巴蜀都有资源可提供,亦有平台等候学子去抵达。拔尖创新,体艺争妍。在这里,每一个学生都会被看见,绽放每一种青春,遇见每一个未来。
其次,在巴蜀大家庭中,“每一位老师都应该被看见”。巴蜀中学坚持“教师为上”,以教职工专业发展为本,引领、带动学生快乐成长,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推进人才工作机制改革,着力全方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成为了学校的核心任务之一。
最后,在巴蜀大家庭中,“每一个人都应该被看见”。学校开通了“校长信箱”等多个开放渠道,接收来自每一位师生的监督和反馈,听见每一个发声。秉承“温馨团结”的家文化,每年坚持开展系列关爱慰问活动、节假日团建,将关心关爱传达给每一位教职工。除了每年的新春文创,学校还逐步新增了端午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等原创文创产品,开设了恒温游泳池、健身房,举办教职工运动会、“小小巴蜀人成长营”等活动……呼应每一份诉求,给到每一位巴蜀人“家”的温暖。此外,学校官微还开设了“蜀光里的未来”“巴蜀教师”“巴蜀学子”等专题栏目,并在校内设立无数宣传点位,为师生打造多样化展示平台,讲述每一位巴蜀人的故事,让“每一个人都被看见”。
作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巴蜀中学担负着示范引领教育创新发展的重大使命。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体现在学校方方面面,彰显于校内外每一处细节。
枇杷山麓,春风化雨;嘉陵江畔,桃李成畦。从1933年嘉陵江畔初创,到如今各集团校、教育协同发展体强强联袂的崭新格局,巴蜀中学的发展历程有怎样的时代意义?
自1933年重庆巴蜀学校创立以来,巴蜀师生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一直紧紧相连。创立初期,巴蜀师生坚持兴办教育,传播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还孕育了一大批享有盛名的教师如叶圣陶、黄炎培等,并发掘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入校教学。这些学者全新的办学方式、儒雅的学者风范更为人们所景仰,不断吸引各地的学子前来求学。
近年来,学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不忘教育情怀,致力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并实现资源的共享,共同推进跨区域教育共同体的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体系的建设。
一是努力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在《重庆市渝中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中,提到“着眼教育国际化、绿色化、智慧化、人文化,推进紧密型教育集团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努力实现文化一流、质量一流、治理一流、师资一流、条件一流。”巴蜀中学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携手重庆57中、巴蜀中学张家花园校区共享各类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助力渝中教育高品质发展。
二是多渠道为薄弱学校和贫困乡村学校提供支持和帮助。学校通过定点支教、跟岗研修、名师送教等方式先后对市内8个区县、12所学校,市外1所学校提供教育精准帮扶。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巴蜀中学与巫溪中学、巫溪白马中学等4所学校签订教育协同发展协议,助力其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师资队伍、教研教改、教学质量等方面全面提升,不断推动教育协作走深走实。
三是学校通过巴蜀云校将优质教学资源输出。借助巴蜀云校,学校实现了对重庆、贵州、四川、河南等9省1市125所学校的教育协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学校之间在师资队伍培养、教育质量提升、学校特色建设等领域开展合作交流,实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彰显了巴蜀的社会担当和教育情怀。
四是积极推进巴蜀中学品质提升工程,在渝中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建设巴蜀中学滨江校区、巴蜀中学国际教育中心、钱学森纪念馆、航天科技公园、未来教育中心等项目,进一步搭建教师发展平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巴蜀中学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愿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创新学校教育教学理念,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坚持教育科研引领示范,践行全面发展育人观念,积极打造国际教育品牌,承担优质名校社会责任,助力重庆市基础教育取得新进展,形成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夯实基础。
2023年金秋,巴蜀将迎来90华诞。在90载办学历程中,巴蜀的历史血脉中有着优良的爱国传统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公正诚朴”的校训凝聚成为巴蜀人不约而同的默契,成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你始终是巴蜀人”的精神归属。那么,请李校长谈一谈,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如何兼顾文化传承与新时代人才发展需要?
在建校之初,学校就提出了“公正诚朴”的校训,公即公正、公平、公开,体现在品质和胸襟上的公而忘私;正即正直、正气、正义,体现在言行和作风上的正大光明;诚即真诚、诚信、忠诚,体现在思想和行为上的诚实做人;朴即质朴、淳朴、朴素,体现在工作和生活上的朴实无华。它凝聚了一代代巴蜀人深厚的爱国情感,以一种滴水穿石、润物无声的特有方式,深刻地影响和规范着巴蜀人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纪律作风及生活方式。
学校始终牢记教育嘱托,传承红色基因,扎根红色沃土,坚持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增强学生爱国、爱党、爱校的情感。在之后几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巴蜀中学创新课程联动,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载体。 巴蜀中学始终以文化建设统领学校的发展,学校文化具有传承性、教育性、规范性,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的制度、环境、人际关系以及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形成。2010年,巴蜀中学时任校长王国华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性地提出了“善为根,雅为骨,志为魂”的德育理念,并形成了富有巴蜀特色、时代特色的“315”德育模式,使学校培养“善雅志”未来英才的育人理念得以实现,并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而育人的根本在立德,立德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核心是立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关键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巴蜀中学始终把“培养具有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的龙的传人;培养具有健康身心、健全人格的文明的人;培养勇于创新、善于学习的智慧的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的人;培养脚踏实地、勤奋实干的务实的人。”作为学生发展的目标,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传承红色基因,扎根红色沃土,坚持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那么,文化底蕴深厚的巴蜀又有着怎样的办学特色?在这样的办学特色引领下,培养出的未来人才具备哪些关键品格与能力?学校又是通过哪些维度和渠道来构建特色教育发展体系的?
“挖掘潜能,张扬个性”是巴蜀中学的办学特色,是以“教育以人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挖掘学生潜能、张扬学生个性为价值追求,实施因材施教和适应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现代教育,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多样化人才需求的育人系统。
巴蜀中学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办学,整体建构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学校育人体系,培养出的未来人才有报效祖国的宏远志向、豁达乐观的自信品格、丰富深厚的文化素养、积极探究的学习兴趣、辩证创新的思维能力、品味高雅的审美趣味。在90年办学历程中,我们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基础科学、科技创新、人文社科、体育艺术等各个领域的卓越人才。
巴蜀中学发展体系基于真实教学情境和学校育人需求,遵循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建设思路,从以下五个维度进行构建:
一是创新实施教育实践方法。学校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从僵硬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使他们在主动学习、参加学科竞赛、科技活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真正挖掘他们的潜能和智慧。
二是搭建教育实践平台。除了课堂教学平台之外,还搭建了实践教学平台、科技活动平台、竞技活动平台,引导学生开展各类教学实践,参加各类比赛,进行合作、探讨与创新,鼓励学生“做中学”。
三是构建学生发展课程体系。学校构建了独具巴蜀特色的“131”校本课程体系,为学生全面、个性发展搭建宽厚平台。目前“131”校本课程体系已全面升级为“潜能·个性”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孩子们拓展一个个自由飞翔的天地,更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四是建立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多元发展的教学模式。学校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因材施教,并以个性化的方式将不同学生进行分层,建立分层教学模式,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是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发展的教育评价机制。学校的评价不只是进行甄别、选拔,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评价问题的真实性与情境性、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运用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发展。
感谢李校长的分享,学校认为,课程是素质教育的主载体。为此,学校借新课改的东风,成立了课程改革处,专业指导课程开发。学校作为201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和影响重庆教育十大品牌中学,请您谈一谈在课程改革方面的探索实践及成果。
课程是唤起学生沉睡的潜能和张扬个性的载体,是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高品质、多维度、可选择的课程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巴蜀中学以学校课程建设作为突破口,积极构建具有巴蜀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推进了学校的内涵式发展。课程背后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理念,课程建设就是要内化为共同愿景、外化为课改行动、升华为学校文化。
巴蜀中学“潜能·个性”课程体系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大板块。国家课程板块,巴蜀中学开足、开齐,保证落实、全面实施《课程标准》与实验教材,并且加强教学管理和研究,构建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校本课程板块包括了知行课程、学养课程、挑战课程三个模块:
一是知行课程。学校以“善雅志”德育理念为核心,统整教育教学与学生活动,集体研发了基于学生成长的知行课程,知行课程具体包括“三讲课程”(国旗下的讲话、巴蜀讲坛、课前演讲)、“三节课程”(艺术节、科技文化节、体育节)、“三周”课程(生命教育周、社团活动周、研学旅行周)。
二是学养课程。巴蜀中学顺应新课程改革,把“131”课程体系升级为内涵课程体系。在高一学年的周二下午(2课时)开设校本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分为“品格·兴趣”课程群、“文化·审美”课程群、“志向·体魄”课程群,涵盖了《财经素养与财富智慧》《模拟联合国实践课程》《巴渝文化探究》《优雅少女俱乐部》《青年领袖营》《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等百余门课程。优质的教育在于“选择”,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且可能的机会。学校开设了100多门丰富多元、多姿多彩的选修课程,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让不同潜质的学生得到针对性的培养,得到个性化的成长。
三是挑战课程。巴蜀中学的挑战课程,旨在对资优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为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挑战课程分为五大学科奥赛课程、国内赛事课程、国际赛事课程、艺术特长课程、体育特长课程、超常学生课程、高校先修课程、国际视野课程等。课程涵盖了高中教育一流课程资源,为巴蜀学子潜能的挖掘开发和个性的深度发展搭建了平台。
伴随着巴蜀教育的发展,巴蜀中学课程建设取得了优异成绩,目前,我校有7门学科(信息、语文、英语、生物、历史、政治、物理)获评重庆市普通高中课程创新基地,“优雅少女俱乐部”“俊朗少年训练营”“财经素养教育”“插花艺术”“巴渝文化探究”等成为最耀眼的校本课程,24门课程获评重庆市高中精品课程。2020年学校被推选为教育部“双新”国家级示范校。
近年来,在国内的中学生数、理、化、生、信息等奥林匹克竞赛中,巴蜀学子进入国家集训队70人次,进入全国中学生冬(夏)令营350余人次,获全国一等奖600多人次;在科技探索与创新上,巴蜀学子成果卓著,先后获得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金牌,重庆市第四到十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等;学校有60余人次获世界、全国、重庆市冠亚军等奖项的校机器人兴趣小组。在体育特长培养上,学校目前有勇夺43枚全国冠军的国际象棋队,在全国夺冠的校女子排球队,在全市夺冠的女子篮球队、女子足球队、校乒乓球队,在全国都属于高水平的田径队。在人文艺术培养上,学校有在全国获一等奖的校舞蹈团,在国际赛场上获金奖的校合唱团,在全市夺冠的校管乐队和弦乐队,在重庆大剧院连续十年举行专场新年音乐会的重庆中学首个交响乐团,获中国校园电视节节目金奖的巴蜀中学电视台,获全国极佳社刊一等奖的巴蜀风文学社,被报道过的爱心社等学生运动队和社团近百个,成功立项团中央“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援建支持类),为学生体艺特长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向社会彰显学校打造西部青少年校园文化高地的担当与风采。
在课程总结和学术提炼上,学校“挖掘潜能,张扬个性”育人模式及其实施策略的研究成果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重庆市教学成果特等及一、二等奖等奖项,先后公开出版了《课程建设力》《普通高中项目主导型课程实施模式研究》等80多部学术专著。课题立项100多项,在《人民教育》《课程•教材•教法》《学校党建与思想建设》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
巴蜀课程建设受到人民网、中新社、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重庆晨报、重庆政协报、大渝网等报刊传媒高度关注,发表了200余篇新闻报道。通过《中国教育学刊》《人民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等权威学术期刊,向全国教育界展示和推介经验,受到不少学校、地区的借鉴。
是的,巴蜀中学勇立课程改革潮头,大力实施课程建设为巴蜀师生搭建了较好的平台。众所周知,巴蜀中学拥有一支观念新、业务精、师德高、科研型的一流师资队伍。这支队伍成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更将巴蜀的优质教育向周边辐射引领,这其中有着哪些具体举措?
在“双新”“双减”大背景下,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构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发展体系,着力提升教师育人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助力“双新”国家级示范校建设的核心之举,也是深入落实“强师计划”的必要之措。为此,我校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精准引才、精心育才、科学用才、用心留才,通过三个方面的措施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
首先要筑牢教师思想之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我校认真落实“四有好老师”标准,强化“四个引路人”“四个统一”“四个服务”等要求,将思想政治和师风师德建设贯穿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并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其次要推进高质量教师发展体系建设。学校通过分层分类培养加强教师队伍梯队建设,为每个教师规划出更清晰、更专业、更系统的成长蓝图,引导他们从合格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从优秀教师发展为名师,再从名师向专家型教师迈进。
一是成立巴蜀中学教师发展中心。“强师计划”出台后,巴蜀中学积极思考,结合校情以及发展需要,成立教师发展中心。这标志着我校教育资源整合、教师培训和教科研转型升级迈出了坚实、崭新的一步,将进一步推动我校教育质量向更高质量、更高层次发展。
二是构建“耕道·立人”教师专业化发展课程体系。巴蜀中学结合国内外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构建并开发出“耕道·立人”教师专业化发展课程体系。耕道课程根植巴蜀中学90年教育成果,坚持“五育并举”,实施“善雅志”特色德育,充分发挥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引领作用,提供各类针对性课程,设置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以培养并储备优秀人才。立人课程聚合海内外优质资源,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助力教师全生命职业周期发展与成长,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及专业能力,拓宽教师国际视野,促进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在“耕道·立人”课程体系建设和学校各种教师发展举措的助力下,近年来,学校教师获全国赛课一等奖50余人,获全市赛课一等奖150人;获全国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40余人次,获全市论文一等奖300余人次。教师在报刊发表文章500余篇,创作、翻译、编写各
类书刊著述(含教材、教辅等)正式出版达400余种;先后有100多位教师赴美、英、澳、加、日、新等国家学习交流。
三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学校坚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在教师、发力点在教师、希望点在教师”,把培养能够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当作新时代人才强校的第一要务,通过“强培养,重引领,促均衡,抓改革,赋动能”,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将“人才强校”落到实处。“人才强校”系列培训共分五大板块,分别针对新入职青年教师、中青年骨干教职工、拔尖创新人才对象、教研室主任及教研组长及德育队伍。培训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研讨、实践演练、读书沙龙、成果展示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加大各层次、各类别教师分层培养力度,让不同教师在不同阶段、不同领域都能获得不同目标、不同课程的学习,切实加强教学基本功,切实提升育人能力,拓宽视野,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好专业发展规划,形成学习型团队,构建起学习型校园。
四是协同提质“N计划”。巴蜀中学一直将“请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希望打好教师培训“组合拳”。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了30余项国家级别、省市级科研课题,以此为平台吸引了300余位教师参加,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同时,邀请专家学者进校举办名家论坛、专题讲座,加强合作,促进思考;借助51好课、云校直播等智慧平台构建数字化、网络化培训基地,支持教师智能研修;通过市、区人才重点项目,集中优质资源,打造在全市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巴蜀名师”;抓好市、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名师”“学科带头人”等中青年教师人才项目评选和管理工作,为名优教师队伍持续发展接续力量;携手先进地区名校,充分发挥教育共同体交流共享平台作用,积极借鉴外来先进经验,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拓展海外培训基地,帮助教师开阔教育境界和视野。
最后要增强教师的内在动力。巴蜀中学一直注重“家文化”的建设,为教师潜心育人创造良好环境,同时不断完善教师评价激励体系,加大宣传和表彰力度,包括每年定期举行表彰大会、编写《巴蜀名师访谈录》、修订《巴蜀中学教职工激励办法》、开展“发现身边的好老师”主题活动及学习宣传、开展咨询服务、各种资源共建共享等等。通过岗位晋升与绩效工资结合,精神荣誉和专业成长并重的方式,充分调动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每名教师都立志成为“大先生”,主动学习、认真钻研,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及育人能力。
未来,巴蜀中学还将继续秉持“协作共享、专业引领、科学管理、高效服务”的态度,不断拓展资源,与多方形成合力,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
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必当是巴蜀中学宝贵的财富。当前,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民生所需、百姓期盼。促进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各校亦是各尽所能。作为一所老牌名校学校,如何在思考、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向前,办好新时代人民所期盼的满意的高质量教育?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巴蜀中学把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受人尊敬的中华名校”作为办学愿景,在传承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真正办好新时代人民所期盼的、满意的高质量教育。具体而言,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是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22年10月,学校成立了家校共育中心,将育人贯穿于学生发展的全过程、渗透在学校活动的各方面,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将学校各种资源有效整合和运用于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让学校在育人方面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继续深化教育评价方式。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不科学的评价会严重阻碍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近几年,我们学校在深化教育评价方式,如教师评价方面,突出实绩,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建立起师德评判、业绩考核、学生评价、家长反馈相结合的教师评价机制,有效提升了一线教师立德树人的实效。三是继续推进新时代“强师计划”。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立德树人的成效,我们学校不断引导教师在立德、修德、践德上下功夫,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育并举”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教育回归育人本原,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一直以来,巴蜀中学坚持“挖掘潜能 张扬个性”的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拥有特长、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学生,让每一位学子的人生因教育而美好。为此,立足于学校实际,学校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旨在通过“有温度的德育、有精度的教学、有深度的教研”,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目标。一是以做“有温度的德育”为育人目标,在师德、课程、活动、实践中育人,坚持“全员育德”“全方位育德”,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听见每一个学生的声音,看见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给予每一个学生充分的关怀、信任、肯定、认可、鼓励,让学生在温暖的教育中成长起来;二是以做“有精度的教学”为办学目标,坚持“精教博学、减负提质”的理念,深化教学“三自主”改革,创新课堂模式,发展智慧教育,从而促进教学提质增效,让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提升思维品质和能力;三是以“有深度的教研”为发展目标,加强教研活动的统一指导,深化集团校联动教研模式,搭建更高水平的教研活动平台,进一步推动高质量教研活动规范化、常态化发展,让教师在有深度的教研中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
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近年来,我们在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意义方面凝聚起了明确的共识,日益认识到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也是当前对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巴蜀中学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顺应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趋势,着眼于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要,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是做好“雏鹰计划”,加强高中与高校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对接,每年择优选拔具有创造性潜质的学生,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间和节假日,进入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高校实验室和项目学校双方教师指导下,开展专题课题研究,完成专题作业,让他们走近科学、了解科研,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二是做优“强基计划”,在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前提下,加强招生的多维度考核评价,加强“强基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具有巴蜀特色的“强基计划”培训课程体系,培养出了一批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仅2022年就有33位巴蜀学子获得“强基计划”破格录取资格,居全国第六;三是做强“学科竞赛”,坚持“精准选才,因材施教”,加强竞赛教练队伍建设,开展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教学,进一步完善选拔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考核体系,注重塑造品格、厚积知识、培养能力、提升思维,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仅2022年就有12人入选国家集训队,24人获全国金牌,8人获首届清华丘成桐数学领军计划认定,近三年获得3块国际金牌。同时,我们也着重加强体育、艺术及棋类等特长生的培养,目前学校已组建了体育类专业化队伍,如篮球队、排球队、田径队、足球队等;成立了艺术类专业化团队,如巴蜀交响乐团、巴蜀合唱团,巴蜀舞团、巴蜀剧团等;建立了棋类专业化队伍,如围棋、国际象棋等。
四、推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
近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并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2022年,我校获批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渝中区试点学校,搭建跨区域同步教研信息化平台,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推进,为教育优质均衡、实现教育公平贡献力量,让区域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了流通和共享,让教育打破时空的限制成为可能,给教育均衡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同时,我校继续深化探索集团校办学模式,选派优秀团队对彭水、巫溪等地实施教育协同发展。
巴蜀,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坚定目标,坚韧精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守正创新,践行使命!
正如李校长所说,一直以来,巴蜀中学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拥有特长、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学生,让每一位学子的人生因教育而美好。我想,这一句“让每一位学子的人生因教育而美好”便是巴蜀对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生动诠释。 大道之行,始于足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持续用力,多方推动,形成合力,需要每一位教育人踔厉奋发、实干争先,用行动践行铮铮誓言。感谢李校长为我们带来精彩的分享,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