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传承本土特色文化 大足农村少年儿童成为“小传承人”

  欢腾狮舞热闹开锣、鲤鱼灯舞惟妙惟肖、现场烹饪的邮亭鲫鱼散发出麻辣浓香……3月13日,重庆市2023年乡村学校少年宫培训暨述职考评工作会(大足)在大足区第三小学举行,来自重庆市各区县的139所乡村学校少年宫负责人,以及宣传部、文明办、教委有关负责人参会。

  一只只狮子欢腾跳跃、辗转腾挪,通桥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非遗小传人们狮舞《欢腾》,瞬间点燃现场。通桥小学从2017年开始,在学生中开展狮舞培训,从道具制作、传统技巧、套路和动作规范等拆分讲解,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特长,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大足区第三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带来的非遗表演“鲤鱼灯舞”。

  大足区第三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带来的非遗表演“鲤鱼灯舞”,让人眼前一亮。台上的同学们用抒情优美的舞蹈,惟妙惟肖的模拟了鲤鱼在水中生活的各种形态和习性,寄托了人们对吉庆祥和的期盼和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景。“鲤鱼灯舞”是大足区独具地方特色的灯棚类民间舞蹈,2013年就进入学校。六年级的李馨悦是学校“鲤鱼灯舞”艺术工作坊的一员,“和同学们的分工合作中,可以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和自己动手的快乐”,她觉得自己从非遗文化中收获颇多。

  大足区邮亭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几名“小厨师”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烹制邮亭鲫鱼,散发出的阵阵香味吸引了不少前来观摩的嘉宾驻足观看。“我们不仅仅传承了邮亭鲫鱼的传统制作工艺,还通过粘土、剪纸、绘画、丝带绣、舞蹈、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入鲫鱼文化,让我们的少年宫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同学展示制作的作品。

  大足区高升小学乡村学校复兴少年宫的“笋壳贴画”也十分引人注目。展台前,几名学生拿着剪刀修剪笋壳,小心翼翼的将其粘贴在简笔画上,她们以废弃的毛竹笋壳为原料,通过熨、剪、刻、贴等多种手法,拼贴出一幅幅妙趣横生的作品,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据了解,全市目前共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790所,推动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为农村孩子搭建了一个培养兴趣、增添快乐、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重要平台。重庆市委宣传部未成年人工作处处长李恬表示,今年重庆还将新建35所乡村“复兴少年宫”,接下来,将进一步提升校长素质,完善运行机制,强化资源整合,拓宽保障渠道,推动全市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量质齐升。

编辑: 蒋玲
图片中心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31129435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