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提问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家校社协同育人”已成为目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家校社共育对于促进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在哪里?
-
钟燕
以立德树人教育价值观为引领 促进育人与评价方式的转变
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现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一种高站位和战略性引导。《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这对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
家校社共育首先是教育价值观的引领。家校社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如何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地,需要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和良好文明风尚。
第二,育人方式的转变。家校社共育对育人方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育人方式上必须从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彻底转变过去唯成绩、唯升学、唯分数的现象,真正把落脚点落到培养孩子的身上。学校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其次是传授知识和培养孩子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而人才的培养关系到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又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因此教育必须要转型,必须要改革。
第三,评价方式的转变。家校社共育将促进评价方式的转变,由过去单一的学校评价,变为教育行政部门、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进行评价,绝对不能唯成绩、唯升学、唯分数来评价,不能用学校升学好坏评价老师。针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评价,要多元地建立符合新时代的绿色评价体系,让全社会共同努力,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成长,为未来社会培育未来的人。
-
主持人
提问2
家庭教育关乎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家校共育”工作中,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作为一名家长,同时作为重庆市家校合作教育研究会的会长,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
徐鹏
各司其职,各美其美 共同当好教育孩子的“合伙人”
家庭教育重在“修身、养志”,学校教育重在“求知、明智”,社会教育重在“实践、探索”。不忘初心,回归本源,三者各司其职,各美其美。既有分工,更有合作,缺一不可。这样才能构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在三者的角色分工中,我们需要更好地建立信任,开展合作。家长和教师是教育孩子的“合伙人”,合则共赢,分则皆输。尊重和信任,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基础。
-
主持人
提问3
家校社共育,学校教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旭学校的校长,如何理解这一角色所代表的的意义?
-
陈珍国
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由此,应该认识到学生的健康发展应当包括“身”和“心”的统一、“知”和“情”的统一,既包括学生的劳动能力、体力和智力等认知领域的全面发展,又包括学生的个性、才能、志趣、交往、价值认同等社会情感领域的全面发展,是一项复杂的任务,而完成这项复杂任务的根本途径应当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同社会实践相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家校社各有所长、各有其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原生环境,家庭教育在发展学生的爱与善、同理心、包容心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着天然优势;而学校是学生系统化、结构化发展自身多维能力的场所,学校教育富集了经过专业训练的教师、课程资源、实践场所,通过科学与跨学科融合的方式,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素养;社会是学生认识多元性、实践知识技能、练习交互交往的真实情境,社会教育的重点是发展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在自我身份建构与社会使命担当之间寻得平衡。
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应基于对各自优势的认识,明确各自的职责与使命,通过协商建立起能使三者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相互联系、相互依靠、又相互补充的体系,才能获得更好的集聚效果,适应每一个学生的特性,帮助其经由符合自身特点的路径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家庭、学校、社会三类主体既各有专责,又有共责,既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当然我们应该看到,三类主体中学校教师是受过长期专业训练的专门人才,在协同育人中应该发挥引领性作用。
-
主持人
提问4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家校社之间的关系?会用什么来表达?在“双减”背景下,所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应该呈现出何种样态?过程中,什么是最关键的一环?
-
杨如安
共育共生 家庭、学校、社会是彼此联系、相互补充的“环岛”
我们说,家庭、学校、社会不是孤立的教育“孤岛”,而是彼此联系、相互补充的“环岛”,所以信任、协同、共育共生,家校社三方才能搭建起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
三者之间是一种教育生态。应该坚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旨在形成互补性的教育生态。家庭、学校、社会三类不同的教育均要有独立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家庭教育要“回家”,学校教育要“回课堂”,社会教育更要落实到政府主导的社区去,而非校外培训机构,要根据现代社会管理的特征,有效增强社区的教育功能。
最关键的一环是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共育的过程中,学校教育仍然要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更重要的是,学校是公共教育的核心。“必须承认,学校教育的国家性、人民性和专业性仍然是人类社会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所以在家校社共育上,学校教育可以,也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
主持人
提问5
某种程度上,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尤其在“双减”背景下,如果要构建新的学校制度,使其与新的家校社协同发展相匹配,学校做了哪些尝试和探索?
-
陈珍国
创造良好育人新生态 呵护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幸福成长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肩负的使命。作为学校,应不忘初心,主动适应新形势,创新学校内设组织和制度,落实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新要求,创造良好育人新生态,呵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幸福成长。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家长,我们学校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从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出发,我们将旭辉教育集团与现代学校的内设组织进行有效整合,设立了“四大中心”,即“学生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课程服务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其内在逻辑是用教师的卓越发展来引领学生的卓越发展,用“两服务”保障“两发展”这样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上,我们同样采用“两服务”保障和促进“两发展”的模式。
在学校课程服务中心的规划之下,家长既是学校面向学生课程的开发者、参与者、实施者,也是受益者。我们依托家长、社会资源,丰富五大书院课程。家长还是“华师附少年成长A计划”、未来田园实验室的课程导师;学校会定期组织家庭教育指导讲座,并形成系列。如青春期亲子沟通、幼升小衔接教育、如何做好孩子的陪伴等。
利用综合服务中心,学校积极发动家长,共同为学生成长服务。让家长充分参与到学校的办学中来:校服的定制、校园文化的设计、疫情防控,家长都可以参与意见,提供资源。学校依托家长资源,还开展了一系列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比如说拳击馆、飞行实验室,丰富了学校的五大书院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可选择的课程。
在教师发展中心,学校依托华东师范大学等教育资源,开办家长学校,开发家长成长课程,实施家长学校导师培养计划,使自然生成的家长成长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优秀家长,让教师在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发挥引领性的作用。
在学生发展中心,开展亲子实践活动,号召家长和孩子一起好读书、读好书。每年评选书香家庭,每学期开展家长学校,为家长们做教育思想上的引领。家长也是学校德育课程活动的“坚强后盾”,学校每年的“两礼十节”活动,都能看到家长们的身影。
我们还和家长们一起,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在乡村计划当中,我们和乡村计划中的学校手拉手,和孩子们共同谋划未来的发展;在疫情期间,学校和家委会还组织了爱心捐赠活动,共筹得10万善款购买物资送到抗疫一线。我们觉得孩子对家庭、对社会既是相互影响,也是相互教育、相互支持。
-
主持人
提问6
“双减”政策落地过程中,家长其实对“双减”还是比较模糊,甚至理解不同,但是家长对于学校的减负提质与学生成绩的提升,始终都是高度重视,学校如何通过变革来应对这种变化?
-
陈珍国
做好“双减”提质增效 把更多时间、空间“让渡”给学生
“双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是通过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减轻不必要的校外培训负担,把更多的时间、空间“让渡”给学生,接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认为“减”就是增,就是“提”。
学校自2019年9月建校以来,作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学校中的一员,秉持华东师范大学的“智慧创获、品性陶荣、民族与社会的发展”,确定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中国心、全球观、创新力、美好心灵、强健体魄的未来杰出人才”。这与今天的“双减”背后的价值观是高度吻合的。
三年来,学校发展势头良好,A-STEM,即人文引领的学科融合教育特色得以彰显。优异的教育质量、优质的综合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认同。在2021年政府组织的学校办学质量考核中,学校被评为两江新区一等奖。
今年2月17日,在两江新区2022年春季教学工作会上,我以《“双减”背景下华师附的质量追求》为题,向新区领导和校长们阐述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旭学校新质量观的六大特征——面向全体、全程关注、全面发展、爱的培植、指向6C、智慧创获,以及基于新质量追求,我校通过“三改一增一补”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确保教育减负提质增效。具体展开来说:
“一改”,即改变课堂的样态,提出了基于学生审辩力、创新力、沟通力、跨文化理解力、协作力和网络胜任力的C-PBL课堂(基于6C的问题化学习);“二改”,即改作业设计。我们大大压缩书面型学科作业,给学生提供情景性、实践性、生活性、层次性、项目式的作业;“三改”,改评价,采用了致力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多元性、增值性评价。在学科课堂里,充分发掘学科育人价值,重点观察课堂中学生的成长性、发展性。
“一增”,即增加体育、美术、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时间。学校提供了足球、篮球、棒球、冰球、网球、游泳、音乐、舞蹈、戏剧、钢琴、陶艺等近100余门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支持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另外,我们还增加了跨学科学习,也叫项目化学习。这些课程,没有与学科课程脱离,而是实现了融合,即A-STEM,指人文引领的学科融合性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补”,即把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补”起来。如何补呢,就是补上劳动教育,补上学生跟家庭、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这一块内容。“三改、一增、一补”,背后凝聚了学校与家长、与社会的共识、共建、共育、共享与共融,体现了对学生、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使命的担当。
-
主持人
提问7
目前,中国家校社共育还存在哪些困惑和难点?这样的痛点又带来了哪些新的变化?
-
徐鹏
解决教育价值冲突和文化冲突 唱好家校社共育“协同曲”
首先是困惑和难点。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重点在“协同”,难点也在“协同”。但目前的现状是,家庭和社会参与度并不高,学校存在着教学与育人的分离,家庭、学校、社会协同程度不高,学校与社区、家庭“共育”机制并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生态系统发育还不全,我个人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缺失,而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必须着力解决教育价值冲突和文化冲突两大问题。
其次是变化:“双减”之下,家校社协同育人需创新协同方式、达成减负共识。“双减”政策明确了学校是实施“双减”的主阵地,学校必须在全面推进课程、教学、作业、评价和管理改革中承担重任。在“双减”新要求下,学校课后服务要在已有基础上深化改革、深入研究、系统实践。实施方式设计上,要基于培养核心素养,体现“家校社”共同参与,切实增强课后服务的实效性,通过课后服务体现办学特色和质量。
-
主持人
提问8
从社区街道层面,要想实现家校社共育有些什么建议?
-
王燕
补齐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短板”成为基层政府的新课题
“家校社协同育人”重点和难点都在“协同”,那么,如何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板块“补齐短板”,就成了基层政府的新课题。
在“双减”背景下,基层政府要积极引导社会培训机构顺势而为,大有作为,发挥实践化、差别化、个性化教育的优势,在体育、艺术、科技等兴趣培养及研学旅行、拓展、劳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方面提供优质服务,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必要的补充,通过向学校、家庭教育提供高质量的可选择的教育服务,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互相支持、互相补充,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而社会、社区又是学生成长实践的大课堂,要最大限度地为孩子提供免费的、安全的、随时可用的各类资源,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增加孩子们的体验,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近年来,我们康美街道在协同育人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实践和探索,如搭建家庭教育公益学习平台,开展家庭教育系列培训和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内容涵盖了亲子育儿技巧、隔代育儿技巧、家庭成员相处的技巧等,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搭建假期托管班公益服务平台,引导大学生志愿者、各行各业爱心人士以及康美街道一些文体社团自愿者通过考核,参与托管服务,推出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内容,供学生自主选择,助力“双减”落地。
同时,还搭建了心理咨询公益服务平台,帮助有心理辅导需求的家长、教师和学生走出心理阴影,助力学校教育。我相信,家校社协同育人,一定可以绽放教育最美的姿态。
-
主持人
提问9
4月16日,以“‘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使命与路径”为主题的“中国家校社共育三十人论坛”,将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旭学校,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届时,将发布《“双减”背景下中国家校社共育调研报告》,报告是基于什么样的目的,主要内容指向什么?
-
陈珍国
《中国家校社共育调研报告》发布 推动建立多方联动的育人新生态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可以看到近年来有很大的改观,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现实的问题,它取得了哪些进展,需要进行梳理。我们和重庆市教育学会钟燕会长联系,觉得在召开这个会议上一定要有一个调研报告。经过前期大量的调研分析,我们发现这次的“双减”政策与以往相比有比较鲜明的特点,它具备了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实施措施、督导策略以及从中央到地方的自上而下的针对性文件。
当下,“减负”问题已经不是仅学校改革就能解决的问题,必须上升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系统治理才能解决。希望通过此次调研了解“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共育”的现状,了解学生、家长、学校、老师的内在需求。通过诊断性分析,能够给学校、老师、家长、社会和政府一些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建议,从而全面建立起多方联动的、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和生态。
在对“双减”“家校社共育”等近五年的主要研究进行相关的计量分析之后,我们将调研内容划分为六个维度,即作业情况(作业来源、作业类型、作业难度、作业量、作业管理、作业批阅与反馈)、共育活动分布(睡眠、活动、培训)、亲子关系(家长关注点、亲子活动、亲子时间)、家校关系、学习资源(学校课程、教师发展、社会资源)、负担诉求(焦虑、负担、希望)。希望通过这些方面的调查,能够全面立体地了解“双减”背景下的“家校社”共育真实情况。
从调研的数据来看,此次“双减”取得了很多喜人的成效,但也依然存在一些挑战,还需要所有的教育同仁共同努力,去面对挑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生更好的发展。
-
主持人
提问10
中国家校社共育三十人论坛当天将举行家校社共育联盟成立仪式,联盟成立的初衷是什么?
-
钟燕
家校社共育联盟成立 凝聚优势资源让每一个学生受益
近期,随着“双减”、《家庭教育促进法》政策相继落地,为进一步厘清和规范“家校社”三主体在协同育人中的角色、地位、作用,提升家校社共育水平,让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共进,共荣共生,共同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本着面向未来,聚焦问题,分享经验,由重庆市教育学会、旭辉教育研究院等全国十多家学校、教育研究机构和多名教育专家共同发起这次论坛活动。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在多方协商和努力下,我们通过这次论坛活动成立了家校社共育联盟。
成立家校社共育联盟的初衷是想搭建起探索家校社合作教育规律的一个新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我们将吸引相关的专家学者、各界人士,把一批有情怀、有共同志趣和能力的人聚在一起,通过互动交流,探索、研究和攻克家校社共育的重点、难点问题,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协同育人的新机制,总结优秀成果,最终让每个家庭、每个孩子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