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求实、立德立行、至善至美”是一个教育者应有的追求,也是重庆市大足田家炳中学的坚持。让学生学有所成是学校的责任,帮助学生、为学生指引人生的道路则是学校育人的根本。而在学校育人理念的感召下,大足田家炳中学的老师们择一事而终一生,默默地守护着一间间教室、一张张讲台、一个个学生,以丰富的学识、执着的追求、博大的爱心,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给予孩子们无限的可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让我们深入大足田家炳中学,去倾听、去发现、去了解那些师者情怀,桃李芬芳——在教师平凡而朴实的工作之下,他们心怀仁爱、无私奉献,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他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书写出一页页大爱的篇章。他们用智慧向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用激情架起学生通向理想的桥梁,用爱去点燃学生的生命之光。

  2002年那个炎热的八月,龚勇在工作分配考试中,以大足县第一的成绩跻身于当时的“大足二中”(现重庆市大足田家炳中学校),抱持着对“教师”这一身份自小便有的憧憬,怀揣着与所有年轻教师一样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他踏上了教书育人的漫漫长路。谈起那一刻的感受,龚勇微笑中依然透露着自豪。
  成为教师后的龚勇,将激情全部投入到工作中。跟很多英语老师相同,龚勇也会见缝插针地给学生们播放听力做定时练习。“那个时候几乎没有时间去跟女朋友好好谈恋爱,好在她理解我,也支持我,给了我很多鼓励。”龚勇说着,露出了一丝憨直的笑。
  龚勇的工作态度与教学能力很快就获得了学校的认可,“班主任”的工作重担很快就落在了他身上。龚勇觉得很荣幸,不过他也知道,梦想和现实是遥远的,要想做好一个班主任,建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绝不容易。
  学生厌学、自卑、叛逆……对于当时的龚勇,这么一个年轻班主任来说,这些都是他未曾想过的困难,但他告诉自己,拼尽全力把每一个学生教育好是一个老师最基本的责任。
  龚勇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小文(化名)的学生。龚勇回忆道,小文的家庭环境不好,早早就养成了许多恶习,龚勇花了很长的时间规劝他。可有一天,答应龚勇改掉恶习的小文又一次在教室抽烟被政教处主任看到。看着站在面前的小文,龚勇第一次觉得有些绝望,用很重的语气让小文回家反省。
  只是,让龚勇没想到的是,从家里再次回到学校的小文在龚勇的办公桌上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还是鼓起了勇气来了学校,但是我害怕你叫我回去,所以我先去办公室找何老师借了电话,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给你打电话。老师,你是我最敬爱的老师,虽然我有时会抱怨你,但这一次我知道让你彻底的失望了。不管你相不相信我,我会证明给你看的,你对我的苦心没有白费。”
  看着这些用真情书写的文字,泪水润湿了龚勇的双眼,心久久不能平息,暗自为这个感动他的少年加油、鼓劲。而小文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切,成绩逐渐成为了班级第一、年级前列。“小文的成长也书写着我对人生的感悟,更加坚定了我对教育事业无限追求的信念。”龚勇这样感叹道。
  正如龚勇所做的,面对学生的问题,不回避也不过于担心,保持健康的教育心态,积极、稳妥、耐心地寻求解决办法,那么不论是温室中典雅的玫瑰,或是山谷间无名的野花,都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教师行业带来的成就感,会影响自己的家人,我也正是被这样的情绪所感召,想要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李雪屏在谈到自己为什么想要当老师时如是说。于是在2013年,刚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的她来到重庆市大足田家炳中学校,在这里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教师生涯。
  那时候,李雪屏还只想着做好当下,对未来却没有什么规划。
  因此,彼时从来没想过自己要当班主任的李雪屏,面对学校突然的安排,只能临时去买了好多书和碟片,学习名师如何跟学生打交道,想要先用知识理论来武装自己。然而她却发现,学生们总能用五花八门的方式挑战校规校纪和她的底线,这一度让本就是个急性子的她心力交瘁。
  “后来我尝试着用他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压力大、重义气、家庭因素等等。发现或许别人嘴里的坏孩子也不是那么一无是处。”于是,李雪屏从一开始发号施令地要求,到苦口婆心地劝说,再逐渐转变成与学生推心置腹地交流,一步步引导着学生,也一点点改变着自己。
  其中有一个学生让李雪屏的印象相当深刻——私藏手机、不交作业、网课失踪、顶撞老师……随便提起一件事都让李雪屏大摇其头。后来李雪屏通过各方面了解到:家里父母都不在,还要照顾年迈的婆婆和年幼的小侄,而这个学生在对未来专业的选择上也和家人有冲突——那些表现其实是他的一种反抗。
  于是,李雪屏两手一摊:自己带的"瓜娃子",除了陪他一起试错,还能怎么办?“我不是那种经验丰富的资深老师,所以我只有选择比较笨的办法:陪他一起吐槽一起释放心情,一起定下目标一起努力。好在结果不错,让他如愿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李雪屏的付出被学生们看在眼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当她的手捂住自己的胃,她会在桌子上看见一盒胃药;当她没有吃饭,面前也会莫名地出现一堆零食。“在每一个节日,我也会收到学生们的问候,特别是‘情人节’‘光棍节’这种时候……”李雪屏说着,自己就笑了起来。她知道,学生们也在改变着。
  这些年,作为一个教师李雪屏成长了许多,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教学理念。
  “每个人获得幸福的方式不同,有的目标明确,有的还在观望。我们可以试错,但不能一错再错。”李雪屏希望,她的学生们以后可以自信、积极地面对工作和生活,用自己的努力争取选择的权利,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就像我选择成为一名教师,选择自己所爱的,也爱自己选择的。”

  从没想过会成为一个老师的杨名富,在正式报名入学当时的大足师范学校后才知道,学校名字里的“师范”两个字,原来是“为人师表、为世模范”的意思。
  1988年,毕业后的杨名富被安排去了大足县铁山区龙塘清坪村小学当一年的任课老师。然而这短短一年的经历,却让他决定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在教育事业上。
  杨名富回忆道,那时候山区的条件很不好,学校的位置太偏僻,他去了之后甚至连菜都没得吃。可让杨名富没想到的是,在某个晚上的一阵敲门声后,他打开门却看到了一个背着背篓的孩子——那是学校里的一个学生,而背篓里装着的是他们家自己种的蔬菜。
  杨名富说,山里的学生都住得很远,山路也并不好走,在接过学生执拗地递过来的蔬菜后,他明明是个语文老师,却除了“谢谢”外根本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孩子们的感情很质朴、很简单、很直接。在那之后也经常有学生会晚上背着菜送过来。那时候体会到的尊敬与感动,让杨名富至今都铭记在心。
  那一年的回忆,成为了杨名富教师生涯珍贵的宝藏,也赋予了他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立志作为老师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珠流璧转,星霜荏苒,经历了34年的执教岁月,已然“知天命”的杨名富如今依然奋斗在教育的第一线。
  作为曾获评过大足区“优秀教师”的资深老师,对于由自己来引导、教育的学生,杨名富会在一开始就给他们制定目标、做好规划后,并建立可行的方法,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引导学生,让精简成为他课堂的生命。
  一如他一直跟年轻老师们说的:不要一味地照着教案去教学,要去了解学生不懂的地方,精简自己的板书、减轻学生的负担,一步步完成、一步步拔高,才是学生需要的、高效的教学。
  这样的教育方式也让杨名富从学生那里收获到一致的好评,都觉得他的课“简单、清楚、易懂”。
  “通过教育,教导学生学习,是我的责任与使命;为祖国培养人才,是我的追求与光荣。学生与祖国的未来同存于此,我没有放弃的权利。”从决定此后都要以“老师”的身份奋斗下去的那一刻开始,杨名富一直在学生身上实现着自己的价值。

  2006年,曾是“大足二中”学生的刘学作为美术老师调入母校,从事学校的美术教学、美术高考培训、陶艺教学方面的工作。回到母校的她,立志要在教好学生的同时,也让自己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教师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刘学明白,尤其是作为一个美术老师,在自我提高这方面是一定不能懈怠的。平日里的鉴赏学习自然是家常便饭,寒暑假学生休息的时候刘学也在充实自己,每年都会自费去景德镇、荣昌等地观摩、学习陶艺等。刘学说:“陶艺有72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需要专人做专事。我做不到工匠师傅们那么专业,可作为老师要教授学生这些,就一定要把每一步都学明白。”
  刘学也常说,要当一个好老师,就必须要有一双“火眼金星”,要认真去观察、捕捉学生表现出来的状态。特别是美术生,情绪与状态能直观地反应在线条、构图等艺术语言里面。“如果一个学生最近状态很好,那他画面中呈现出来的线条是严谨而欢快的;反之如果他最近情绪波动很大,线条就会杂乱而敷衍,能窥见他思想上的混乱。”而这时,刘学就会及时找出原因,引导学生。教导学生们去认识艺术,自然也要去引导他们的思想。
  她的努力被学校与学生看在眼里,如今刘学已是学校的艺体备课组长,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骨干教师。而优秀老师,自然也会得到学生们的认可与爱戴。
  2013年,刘学第一次担任高三艺术班班主任。在临近高考的一天,办公室的刘学被学生告知班上有个同学很不舒服,便匆忙赶回教室。可在她踏进教室的瞬间,一群学生便从桌子底下钻出来,大声对着刘学唱《感恩的心》,让她愣在了当场。“那时我特别感动,觉得孩子们特别不容易、特别懂事。”如今刘学回忆起来依然有些激动,那一刻的幸福,让她坚定了要做一个有温度、有情怀的好老师的想法。
  刘学很爱笑,说话的时候一直笑着。而这份笑容之下,仿佛能看到被细心描摹的一幅名为“教育”的画卷,不知道未来在剩下的空白处,她还会用什么样的线条,勾勒出怎样的画面。

  “在我实习的时候我便听到过这样的一个说法:教师是‘南瓜人’——南瓜越老越甜。只要一个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保有初心,一定会有日后的甜蜜。” 李建桦说,她特别喜欢这样浪漫的职业解读,这让她在每天忙碌的工作后总能感受到一丝慰藉。
  2008年李建桦从重庆师范大学毕业,来到了重庆市大足田家炳中学正式步上教育者的道路。尽管作为老师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新人,但因为她尽职尽责的教学态度与富有亲和力的教学方式,李建桦很快就成为了田家炳中学的明星教师,活跃在田家炳中学的教学前沿。
  而“朴素”,却是李建桦一直以来的执教理念。
  在李建桦看来,语文课堂应该守住对文本的解读,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呈现出应该有的“朴素”样子。“坚守朴素,不代表乏味——朴素和趣味从来不是对立的。”李建桦表示,她从不反对多样的授课形式,但是不能喧宾夺主,一定要让学生有所学。
  朴素是内涵,是坚守的底线,但课堂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是多样的,并且似乎必须是多样的。
  “孩子们十多岁的年龄,注定了他们眼眸里存在着对‘新鲜’的渴望。”李建桦谈道,如何将孩子们的这种兴趣与渴求同她自己所坚守的“朴素”相调和,让语文课堂呈现出应该有的样子是她一直以来的修炼课题。这样的教育就像一颗南瓜,外表平凡,切开却能让学生品尝到内里的香甜。
  教学态度严谨务实的她,也有着细腻的感情。
  对于李建桦而言,孩子们的情感回馈是专属于老师的浪漫,最是让她感动。有时在辛苦了一天之后,偶然从学生那里得到的一句问候、一包零食,甚至是某个内向的孩子悄悄留下的一张小纸条,都会让她觉得一天的劳累与付出是值得的。
  “之前疫情防控的时候,我带过的高考完的学生回到学校,来帮我为新入学的高一学生们完成报名等工作,结果我在本该最忙的时候当了一整天的甩手掌柜。”李建桦笑着说,感觉跟这些孩子的关系在一毕业就很自然地从师生过度成了朋友。
  李建桦总是说,她的工作平凡而普通,更没什么值得称道的事迹,她所做的只是一个老师应该做的事情——爱自己的学生,用心教导他们,用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仅此而已。
  正是这种简单而质朴的真诚,在师生间心绪交织出的藤蔓下,那颗看上去平凡而普通的南瓜也早已香醇四溢,也甜进了她自己的心里。

  2008年,蒋晓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物理教育专业,并于2010年考调入重庆市大足田家炳中学,一直奋斗在教学一线,至今已有十余年了。
  蒋晓直言,她自己因为性格原因,其实不太善于交际。但是却很喜欢教师这个行业。“教师的工作环境比较单纯,学生的想法也更新颖、幼稚、可爱一些,交流起来会轻松不少。”
  可与学生的交流不可能只有轻松与欢快——聆听学生的心声,引导学生走出困境也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
  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蒋晓发现了一个女学生手腕上有许多划伤。而经过与她的交流,蒋晓才知道:因为家庭的不和睦,这个学生很想逃离这个家庭,可是年纪太小,又逃不掉,心情不好时只能用划伤自己的方式来发泄。
  于是蒋晓之后只要有空,就经常陪她聊天,关心她日常生活。渐渐的,蒋晓完全获得了她的信任,愿意把家里、班上发生的各种事情都告诉蒋晓。这时,蒋晓便试着让她去预约学校的心理老师,想让心理老师用更专业的方式开导学生。“我本以为她不会同意,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她就来告诉我她找过心理老师了,并且和心理老师约好每周特定的时间去心理咨询室。”
  之后,看到慢慢开朗起来的学生,蒋晓由衷地觉得高兴;即使蒋晓之后没有再做那个班级的物理老师,那个女生也还是经常到办公室找蒋晓聊天,甚至有时只是去办公室看看蒋晓。
  在蒋晓看来,只要做老师的细致一些,多关心一点学生,就会发现他们可以变得更好。
  而以一颗平常心、同理心去对待每个学生,也是教师的基本操守。
  2017届的学生中,有一个因为出生时缺氧导致了双腿瘫痪,只能坐轮椅上课的男同学,他的爷爷奶奶会一起到学校来陪他。“他学习很认真,可是很内向。我想他应该是怕其他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蒋晓如此说道。
  虽然学生的爷爷奶奶给学校的老师们都说过,来读书只是想要圆他上学的梦,并不要求他的成绩。可是蒋晓却认为,读书既然是学生的心愿,那他肯定也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既然如此,自己就要给他足够的尊重,帮他建立起应有的自信。
  蒋晓从来不问他腿的问题,并且对他布置、提出了和其他同学一样的作业和要求,在他的求学路上,以实际行动默默地支持着他。
  走过这么多年的教师生涯,蒋晓依然觉得自己不善交际,可却从来没有放弃过与学生的沟通。蒋晓坚定地说:“我不是班主任,但是关心学生、引导学生是每个老师不容推卸的责任与义务,我以后也会以我的方式、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