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中,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生李小松获得光电技术项目金牌。
  从一名职业院校学生,到站上职业技能赛事的世界舞台,这不仅是李小松个人追梦、圆梦的成长之路,更映照着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近年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育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创新举措。
  而像李小松这样,在重电,有更多向上青年,在一个个有可能的人生赛道上,追逐光,一路前行。

  2022年9月至11月期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各竞赛项目比赛在世界技能组织多个成员国家和地区举行(统称为“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

  李小松获得金牌的光电技术项目,是由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联合企业发起、中国首次首批申报成功的世界技能大赛新赛项。

  近年来,光电技术迅速发展,带来了旺盛的产业人才需求。瞄准产业发展趋势,结合校内光电技术专业的优势特点,2019年起,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决定以“世赛引领”策略,申报世界技能大赛的新赛项——光电技术。并由学校党委书记孙卫平、校长聂强牵头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光电技术项目发起申报事宜。
  “我们希望发挥学校的优势学科专业、优秀人才的多年技术技能积累,力争让我国的光电技术技能标准‘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性标准,从而助推职业技术教育国际化‘走出去’,达成建设世界水平专业(群)的目标,实现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孙卫平表示。

  2020年6月,光电技术项目正式遴选成为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比赛项目之一,成为中国首次首批自主发起的世赛项目。后经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组委会研究,确定在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设立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光电技术项目中国集训主基地。
  为此,学校投入专项资金,以“高标准、高水平”不遗余力建设打造光电技术项目中国集训主基地:提供约1000平米的专用场地,按照技能训练、技术研讨、资料查询、体能强化、心理训练等需求开展建设使用;下力气构建世赛文化,选拔优秀的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教师等组建专家团队、教练团队;构建完善的基地机制,配备专职人员,全方位保障基地运行。对参与集训的选手,学校始终坚持“德技并修”的理念,在日常训练中进行爱国主义情怀教育,注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领,筑牢选手的思想“屏障”;坚持每天的体能训练和每两周一次的心理辅导,强化锻炼选手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根据赛事进度,实施“基础训练-提高训练-冲刺训练”的分阶段技能训练。

  经过多年来学校上下勠力同心的积极探索和各方支持,“世赛引领”策略初显成效。除了李小松的这枚世赛金牌,

  重电学子获国家级技能竞赛奖项340项,其中特等奖、一等奖和金牌91项;实现了中国光电技术技能标准成为世界技能标准;数十个国家参与了由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组织开展的光电技术培训、研讨;学校与多个国家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方面有了新的合作。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事实上,在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世赛引领”正是学校系统思考、高位谋划,打造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创新举措。

  谋在新处、干在实处。一个个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创新举措在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铺陈开来。但如何从中“要质量、保质量”?

  作为首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依托“双高”专业群建设,顺时而变、顺势而为,赋能内涵发展,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筑牢基底,激励更多如李小松一般的新时代青年向上攀登。
  以李小松所在的电子与物联网学院为例,该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是“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在“平台+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重构、“绩效学分制”教育评价改革、“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等举措推动下,基本形成了人才培养高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高地。
  “不拘一格选人才。”在电子与物联网学院院长陈良看来,职业教育要坚信“个个能成才,人人能出彩”,充分激发学生发展潜能,为愿意学、想学好、想成才的学生创造成才、出彩的机会和空间。但也不能脱离生产实际,而要花心思将生产现场各类要素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践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培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坚定“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理想信念,通过学习成为高技能人才,为家庭、社会、国家献出力量。

  电子与物联网学院在“双高”专业群建设背景下,一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三共三享三自主”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开展“平台+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重构实现“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三是构建“绩效学分制”,学生专业可选、课程可选、进度可选、增量学习,满足学生兴趣和差异化发展需要;四是系统设计团队建设机制,造就一批大师、名师,成就“工匠之师”;五是健全从校级工匠工坊/卓越班、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卓越人才”培养机制,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学院已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国家级众创空间等高规格平台;打造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全国技术能手11人,国家千人、教学名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近20人。连续3年获“重庆市物联网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有力支撑了地方产业发展;编制世界技能大赛“光电技术”标准,成为该领域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标准和示范。
  在这样的育人环境下,电子与物联网学院为李小松参加、准备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光电技术项目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李小松在国家集训队训练期间,学院作为光电技术项目中国集训主基地执行方,除提供高强度技术技能训练外,还为李小松提供一对一的体能训练、心理训练,安排陪练选手;备赛期间,专家教练团队按照世赛标准要求对李小松进行了系列“以赛代练”模拟,为他创造参加各类技能比赛的机会,全面提升技术能力与身心素质;比赛过程中,专家教练全程陪同,既有专业教导,也有生活关怀,力求为他创设放松愉悦的比赛环境。
  陈良表示,此次李小松的获奖,让学校“卓越、匠心、自主、共生”的卓越人才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既体现了学院“双高”专业群建设的高水平推进,又展示了学校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提升。

  如果沿着时间往回看,李小松与电子技术早已“结缘”。

  “对电器很有兴趣,从小就爱瞎鼓捣。”来自江西萍乡农村的李小松,从小学起就喜欢“瞎鼓捣”。家里风扇的电机拆下来,当作手摇发动机玩;电视机音箱也拆下来,当作磁铁玩。高中毕业后,务实的李小松在父母的建议下选择了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想着“学一门技术,踏实肯干,以后就会有饭吃”。
  入校不久,在学校“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的带动下,李小松加入“陈良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不仅寻回了儿时“捣鼓电子产品”的兴趣,也遇到了“伯乐”蔡运富老师,找到了自己未来的奋进方向——立志成为一名电子信息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

  “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不能偏重理论、微观层面,而是要在实际的操作执行层面实实在在撸起袖子加油干。作为职业教育人,我们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在蔡运富的重点培养下,李小松刻苦认真、异常投入,满是主动钻研的学习劲头,学业成绩和专业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升。大一暑假就作为主力成员,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并获得重庆市二等奖。自此李小松开启了技能竞赛之旅。

  在李小松确定主攻光电技术方向后,蔡运富又带领着李小松参加了多项光电技术相关的职业竞赛,均获佳绩。2021年,李小松以第一名入选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光电技术项目国家集训队,开始训练、备赛。
  蔡运富说,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参加技能竞赛是很好的一种学习方式。技能竞赛能够让学生有明确的近期目标,从而激发学习动力;每项技能竞赛都需要选手有扎实而全面的技能基础,需要选手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技能竞赛对选手的综合素质是不小的考验,有利于促进选手未来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

  李小松大二时,蔡运富在智能产品开发与应用专业发起了“学长组学”活动,由李小松、马金桥等工作室优秀学员,定期为本专业学生免费开展专题讲座和专业技能训练,通过榜样的激励和实用的内容,促进专业发展,激发更多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热情。同时,蔡运富也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对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将光电技术、电子技术竞赛内容部分融入了专业课程教学项目中,还聘请了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电子技术项目金牌获得者梁攀担任智能产品开发与应用专业的兼职教师,将学以致用更多地落到实处。而李小松也从梁攀的励志故事中坚定了自己“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的信念。

  专注和专业,是蔡运富教练团队在备赛期间的日常训练中对李小松说得最多的词。蔡运富说,“专注”,是要求李小松心无旁骛专心做好技能训练和体能训练,走好光电技术竞赛的路;“专业”,是要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现对技术细节的优化追求。

  此次比赛期间,整个教练团队明细分工、群策群力,共同为李小松保驾护航。蔡运富负责场外指导和赛场上其他参赛选手的信息收集;周渝曦作为赛场教练全程负责竞赛技术指导;杨汉生留守光电技术项目中国集训主基地,负责远程技术支持,根据赛场情况,及时调整和验证技术方案。李小松每天比赛的前一晚,教练团队还会“头脑风暴”,提前做好技术攻关和详细的实施方案,尽最大可能保证李小松顺利完成比赛。

  李小松曾说,是重电为他提供了学习求知的环境,为他构筑了坚实的追梦平台,让他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找到了行进方向。
  从加入工匠工坊,到成为“陈良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第6期学员;从学习一门技术、掌握一个技能,到参加第一个技能竞赛,再到代表我国获得世界技能大赛光电技术项目的首枚金牌,李小松一步一步地接近与实现他的“技能成才,技能报国”梦想,找到了别样精彩的成长赛道,在用光电技术点亮世界的同时,也点亮了自己的人生。

  广阔的技能天地大有可为。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时代呼唤着更多高技能人才。从以优势专业发起申报世赛项目,到抓好双高专业群建设核心等,重电为更多向上青年拓宽了成长发展的路径……未来,将有更多如李小松一样的技能人才,以向上的力量,让高耸的山峰证明攀登的意义,让遥远的路途展现坚持的力量。

  近年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生为本,着力培育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走出一条自己的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培养之路。
  在“平台+实体”协同育人新机制的运行中,学校借鉴现代治理理论,以“协同-共生-融合”为内生动力,创新“职教集团-产业学院-实训基地”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并利用集团化办学优势,建立起“项目载体、大赛引领、培训支撑”人才培养梯队,为卓越人才培养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层分类分段培养支撑学生个性化成长。面对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多元发展需求,学校通过“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工匠工坊支持计划”“卓越人才星光大道”奖励计划等,为重电学子开出个性化成长清单,让“偏才”“奇才”人人出彩。
  紧跟行业需求,围绕学生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重构课程体系,按照“岗课赛证”一体化设计思路,将职业等级证书的内容融入课程模块之中,构建通专融合的“2平台+3模块”的随产业发展而动态调整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