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
  在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源源不断的好老师共同秉持“得一以生”的教育理念,书写着不同的教育故事。
  他们践行为人师者的责任与担当;他们勤学慎思,追求教学创新,在双驱课堂上启迪智慧;他们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用“榜样”的力量指引学生前行的方向;他们延续教育的情怀与理想,用敬业和慈爱帮助学生朝着梦想全力以赴……无愧于人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他们是新时代的“最美教师”。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对每个教师来说,要有立志三尺讲台,贡献青春芳华的“大担当”;要有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大作为”。
  从教21年来,赵传伟希望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爱国爱党爱家爱自己的学生。他既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也从思想精神方面进行引导教育,围绕德育表率、方法传授、情感关怀等方面,帮助学生少走弯路,得到更好的发展。
  赵传伟将学生的高中三年分为三个成长阶段,并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关键在于我们老师如何去雕琢。”赵传伟说第一步就是要从最基础的打磨开始。所以首先对于高一阶段的学生来说,就是要向他们强调国家的法律法规、校纪校规、中学生行为守则等内容,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到了高二的阶段,考虑到学生的思想和能力发展,赵传伟则开始注重对学生传授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想,帮助他们建立自我的思维模式,提升应对未来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高三作为学生迈入下一个人生成长阶段的关键衔接期,赵传伟认为其中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以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心态对人、对事、对工作、对国家,并教他们付诸行动。因此这一阶段要把学生当作家人对待,给予他们心理和情感上的慰藉,以及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
  这些教育教学的独到经验,不仅是赵传伟从教以来总结出的心得体会,更是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承诺。
  作为70年代末出生的人,赵传伟真切地感受到国家的壮大发展和生活的向好变化,而进入教育行业21年,他也看着教育环境和条件的日益优化,这让他更想为社会发展作出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从教书育人的实际出发,践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和担当。
  “为人师者,要以身为表率。”身为党员的赵传伟尤为注重对学生的行为示范、德育引领。他经常利用课间的时候给学生讲述党史小故事,将家国情怀厚植学生心中;通过主题班会课,结合图文素材向学生展示国家发展的历程和成就;适时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自己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感受国家的美好变化,体会社会的生活艰辛;借助学校提供的平台、高校资源、社会力量等引导学生参与各类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赵传伟还会将学科知识与国之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学科教学的同时,融入国家发展、国家政策、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此外,赵传伟自己也会与时俱进,学习优秀先进的教学模式,并结合学校的教育主张和自身特色创新课堂教学艺术,提升教学素养。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他还通过多搞科研、多做课题等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学科实际问题的能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进步,教育先行。在从事教育行业的21年里,赵传伟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坚守杏坛,耕耘奉献。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课堂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前沿阵地”,如何让课堂更加精彩活跃,让学生主动、高效地学习,是教师永恒的追求和智慧的探索。
  深耕课堂12年,曾华将他对教育的满腔热爱倾注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从钻研习题到赛课磨课,从改进教案设计到创新教学方法,曾华从未停止思考研究。他认为,教学不是流水线上的生产线,始终周而复始地进行同样的步骤,而应是一场智慧的创造过程。作为教师,就是要在这个过程里,不断地求索创新,加强自我学习,提升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既创造出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启智慧的成长道路。
  在曾华看来,教学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其中,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具有科学性,能够被借鉴、分享和重复。教法则是每个教师根据个体风格不同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艺术呈现”。
  他介绍,大学城一中以“教学双驱”理念,全面推广教学双驱课堂模式,即围绕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双轮驱动,强调问题设计和任务转化,注重工具开发运用,真正体现和实现教学相长。
  对此,教师在课前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双驱教案的设计。而教学目标既要聚焦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和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更要注重“教、学、评”三维一体的目标体现——通过哪种方式教?学生要学会什么?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书育人,教不是目的,学生学会才是目的。”曾华说,受“教学双驱”理念的影响,他逐渐懂得如何围绕学生的成长,站在学生的视角来改进自己的教案设计。在他的双驱教案中,他通过设计教师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分组完成实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批判性思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以这样的双驱教案为基础,曾华更能游刃有余地开展实际的课堂教学,还会发挥个性,创新教法,营造出精彩活跃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曾华会直接写出知识点的板书,或者直接告知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正确答案和方法。但这种单向传输的教学模式挤压了部分学生的思维空间,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地等待教师进行知识讲授和问题解析,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思考。
  于是曾华开始尝试生产性教学,以此强化学生的生成性和主体性。即当他提出问题、展示实验后,由学生写出答案或板书,然后他再进行引导和修正。“我觉得学生只有在真实的体会和真实的经历过程中,更能收获成长。”曾华表示,打造教学双驱课堂,要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向驱动,就是要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在其中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以及实验、视频、问题、试题等这类教学素材,让学生能够在这些素材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当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后,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两个个体。教师能够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做,为学生适时提供引导;而学生则会更加专注于课堂,变被动的听为主动的学,每一个人都能从中得到独立思考的空间和动手实践的机会。
  师生双向驱动,学生如种子般在不断地向上生长,曾华也在一次次的探索和改变中开辟出教书育人的新天地。择一事,终一生,曾华将教育当成一辈子的事业,而未来还有很多个12年等待着他用恒心和毅力去继续耕耘。他相信,终有花开满园之时。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一支专业过硬、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班级的发展,则离不开一位具有强烈责任心、创造力,躬身耕耘守望的班主任。
  张钊然认为,班主任工作事无巨细,更是兼具了“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做好班主任工作,要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成为学生行为习惯规范、品德人格养成、全面个性发展、健康成长的“领航者”。
  刚带教已毕业的初2022届8班时,班级里有位学生不认同张钊然严格的班级管理模式和方法,甚至在私下里发表不尊重张钊然的言论,将张钊然完全置于自己的对立面。对此,张钊然很是伤心,觉得自己日复一日的付出并没有得到学生应有的反馈,就算几次三番地想要和这名学生沟通,了解他的想法,也遭到了拒绝。
  “也许是我的严厉让他始终对我抱有敌意,而我也不知道要怎么做才能让我们双方和解。”但张钊然明白,如果不能让学生接纳自己、认同自己,就不利于后续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无法帮助学生、引导学生,让他们得到向好的发展。
  于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他终于用真诚和关爱打动了这名学生。张钊然告诉他,不管他们之间发生过多不愉快的事,作为教师,永远都是真心爱护学生的。此后,二人冰释前嫌,学生向张钊然真诚道歉,开始积极配合他的班级管理工作,自己的学习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而张钊然也从这件事中看到了自己内心柔软的一面,这让他明白——教育始于接纳,终于成就。他说,对于学生,教师要懂得宽严相济,学会接纳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哪怕他“满身是刺”,也要用温柔与呵护包裹他,给予他关爱,才能让他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用心用情后,逐渐接纳教师。如此一来,教师也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学生,成就学生。
  张钊然总结道,班主任既要做到“满眼是学生”,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看到每个学生的发展状态;同时又需要“眼中无学生、心中有学生”,即对于一些问题要奉行“集体教育”的理念保持公平、公正,用没有个性的集体原则去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初中学生正好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张钊然会适时合理把控班级舆论,对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关键信息,采用常态化的宣讲和落实。例如,对“文明言行”的要求,对“朴素节俭、克己修身”的倡导一直都是班级主流宣导;“爱党爱国爱家”等家国情怀更是长期渗透在张钊然的历史课程和所有常规的班级管理中。
  对于一些可以发挥学生主导性的事项,如班规的制定、班级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案、班级小组建设等,张钊然采用“班级贴吧”的形式,通过每周开辟一个“议论主题”,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写成文字张贴在“班级贴吧”里,由全班学生展开讨论,并在班会课上进行总结。对于学生反馈较多的问题,或学生之间争议较大的话题,张钊然又会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广泛听取学生的声音,而后将具体的数据全面、真实地呈现给学生,再进行协商讨论。
  他总是从思行合一、言行一致两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他同时也相信,如果你希望学生是一个怎样的人,那就从此刻去做一个这样的人,去引领,去成为“榜样”。
  今年9月教师节,初2022届毕业的学生陆陆续续回到母校看望张钊然。他们对张钊然说——“希望能再遇到和您一样好的老师。”“我要向您学习,长大后努力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他带教的第一届学生中有人用“人生中的一道光”形容他,并在他过往支教经历的影响下,也成为了一名支教教师。

  时光荏苒,你是否还记得儿时的梦想?对于从教24年的李光红来说,小学一年级时就埋下的梦想“种子”,如今已花开遍地。
  “小学时遇到了一位名叫沈培凤的老师,她的慈爱、敬业深深地感染了我。从那时起,我就希望长大后能成为像她一样的‘人民教师’。”于是李光红朝着梦想努力,一步步走上了三尺讲台,也用粉笔书写出属于自己的教育人生。
  现在的李光红,不仅带教两个初三班级的数学,还同时担任其中一个班级的班主任,以及初三年级主任,全面负责年级内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教师管理工作。
  尽管身兼数职、工作繁忙,李光红始终不忘“人民教师”的责任和担当。她认为,教育就是要引导孩子发现更加优秀的自己,并朝着自己心中的梦想全力以赴。这是她在沈培凤等一众恩师的影响下砥砺前行的成长体会,也是从教以来对教育的执着追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李光红说,对于一名教师而言,要做到“一言一行是典范,举手投足显气质,笑容和蔼爱心满,学高为师引成长”,努力成为学生眼里的“最美教师”。
  她注重言传身教的力量,希望以正言正行的师者之风,为学生树立起为人做事的榜样,引领学生一路成长。她要求学生守时惜时,不仅结合名人实例开展思想教育,自己也坚持每天清晨比学生更早地来到教室;她向学生例举自己对时间的合理分配运用,并在班级里进行实践,以此告诉学生应该如何有效利用碎片时间充实个人的学习和生活。在细微点滴之处,李光红总是时刻规范着自己的言行,用实际行动为学生做好示范,润物无声。
  除了言行引导,李光红对学生的教育还渗透进了师生的日常相处中。“爱生是师者永恒的主题,要平等的关爱每一个学生!”李光红回忆道,初2020届学生中有一位转校生,由于来自离异重组家庭,长期缺失父母的关爱,导致他的心理情绪和学习状态都不够稳定。
  对此,李光红多次与他沟通交流,耐心倾听他的诉说,了解他的状况,陪他一起笑一起哭;当学生不在校的时候,坚持和他以书面通信的形式保持联系;当学生遭遇困难时,则以成年人的角度帮助他分析问题,告诉他要心怀阳光,才能春暖花开。另一方面,李光红也不断加强和孩子母亲的联系,告诉家长如何更好地与孩子相处、如何鼓励孩子,希望通过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在细致的关怀和暖心的关爱下,这名学生的心理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变。在他毕业后的第一个教师节,他特地回到了学校看望李光红,开心地和李光红分享新学校里的见闻。看着变得懂事、感恩的学生,李光红感慨万千,深觉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引导这些孩子,即使身处的生活环境不如人意,仍然要选择积极、阳光地面对。
  教育是一项永不停止的事业,李光红在自己的教师生涯上,也打上了“教到老学到老”的标签。她抽空就会阅读专业书籍,不断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寒暑假里,在高新区组织的各类综合性或专业性的教师培训上,总能见到她的身影;学校里,数学学科的教师们时常聚在一起开展教研活动,共同交流经验、探索创新教法;青蓝结对工程,让李光红和年轻教师在相互学习中不断进步和成长。
  教育的传承,让李光红将儿时的梦想变为了理想的事业;教师的担当,让李光红时刻以“最美教师”的言行、心灵和专业能力,引导孩子们发现更加优秀的自己,朝着他们的梦想全力以赴。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