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兴起,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正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我国ICT产业发展进入到了融合创新、快速迭代的关键期。这些都要求高校主动应对面向学科前沿、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 作为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为了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培养造就满足重庆新经济、新产业、新技术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工科人才,重庆邮电大学主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人才的新要求,聚焦大数据智能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布局,致力于打造具有示范性的一流新工科ICT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未来的顶尖人才。
近年来,重庆邮电大学对工科专业进行了改造升级,进一步优化了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和专业布局,建设了一批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和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新产业构成的新兴专业和专业群,并不断促进工科人才培养供给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发展,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总体建设水平。 “要顺应信息类工程人才培养需要,助力‘一场所、两高地’建设,必须结合学校专业特色,扎实推进新兴工科专业建设。”重庆邮电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重庆市将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信息产业和提质发展电子等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链,针对这一新需求,重庆邮电大学奋勇而上,力图将学校打造成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的实验场所、人才高地、科技高地。 学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重庆市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契合,组织实施重庆市首批高水平新工科高校建设项目和重庆市新型二级学院建设项目,在市级财政专项经费支持下,基于问题和目标导向,以ICT类专业为载体,开展“四融合、三模式、三路径、四夯实”(4334)ICT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建构的创新实践,完成ICT专业改造升级。同时,学校有13个工科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强化学校的办学特色。 2018年,重庆邮电大学实现了“机器人工程、大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空间安全、邮政工程、医学信息工程”5个智能核心类专业的首届招生;2020年,新增了“数据计算及应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3个新工科专业;2021年,工业智能专业也首次完成招生。学校还对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24个现有的工科专业进行改造升级。 通过新增、撤销专业和暂停招生等措施,重庆邮电大学调整了专业结构,新工科专业数量占专业总数的54.2%,新工科专业在校学生数量占本科生数量的68.5%,达到17125人。优化了以大数据智能化专业为主的专业布局,促进工科人才供给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发展,提升了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能力。
一直以来,重庆邮电大学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响应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高等教育及本科人才培养学科融合需求。结合自身的学科特色,以“创新驱动、学科交叉、智能引领,特色支撑”为理念,有效契合“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一场所、两高地”建设要求。满足重庆市乃至全国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对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通过微专业、主辅修、双学士学位培养等建设举措,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 “学科交叉融合充分发挥了各自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能够强强联合,形成学科优势互补,共同培养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深入发展的专业交叉性人才。”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面向未来的新工科人才不仅需要精通学科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质。这样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还能够在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时,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解决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对未来技术和产业起到引领作用,因为他们不仅在技术上优秀,还懂得经济、社会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 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更多的传统学科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 目前,重庆邮电大学针对微专业、主辅修、双学士学位培养的专业不少于8个,以交叉学科建设为引领,重点打造了智能通信、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安全等3个市级人工智能+学科群。为保障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制定了完备的建设方案,同时,构建完善了一系列机制,以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为核心,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基础学科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源泉、先导和后盾。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重庆邮电大学努力夯实基础学科建设,学校计算机科学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入选重庆市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对标国家“拔尖计划2.0”,2019年重庆邮电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联合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菁英班(以下简称菁英班)”。菁英班实行“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3年在重庆邮电大学学习,后1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学习。菁英班实施双导师制,由两所院校联合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共同开展实验班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和实验基地建设,全方位、全过程地联合培养人才。 首批菁英班在2019级计算机类和通信工程类新生中选拔30人,由中国科学院张景中院士担任班主任。 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意见,重庆邮电大学优化了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各环节,着力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持续提升工程人才培养水平。与此同时,学校还加强了对工科学生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法治意识、生态意识和工程伦理意识的培养。 目前,重庆邮电大学在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进行了卓越工程师项目的实施。组建了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班、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班、信息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班、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等卓越工程师实验班项目。 实验班采取产教融合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在IT精英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的“一制三化”模式。通过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着重培养信息类学科拔尖人才。
2014年起,教育部组织企业支持高校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这一协同育人模式有效激发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合作共赢。 在此期间,重庆邮电大学主动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关键技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注重跨界交叉融合,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理念。 与四川电信联合实施“天翼优培生计划”;与重庆电信联合实施“渝翼新青年”项目;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实施“华为鲲鹏计划”;与东方红卫星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联合实施“航天班”……重庆邮电大学主动寻求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进行联合人才培养项目建设。这些项目将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将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学校也借此机会更新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丰富教材资源,打通了从高校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重庆邮电大学组建的校企协同育人实验班不少于10个。重庆邮电大学正在努力推动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深度契合。 企业协同育人,也推动着教师及时将行业的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教师能及时地向学生介绍学科研究的新进展、实践发展的新经验。让优秀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也是重庆邮电大学打造新工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借校企合作育人的契机,重庆邮电大学正在积极探索综合性课程、问题导向课程、交叉学科研讨课程等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力求将顶尖人才培养工程走深走实,不断提高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学业挑战度,努力培养出高度密切对接企业发展需求的精英人才。
卓越顶尖人才的培养,除了为地方与企业输送了大量新鲜血液,学校还积极为他们创设自我展示的平台。被誉为“中国信息通信人才的摇篮”的重庆邮电大学充分发挥ICT学科优势,为师生们提供了充分发挥这种创新性思维的空间,在全校营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学术氛围。 学校构建了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孵化体系、保障建设“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除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通的课程体系与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重庆邮电大学还依托学校董事会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成果孵化体系,健全了政策资金保障体系,增强师资队伍的创新创业能力。形成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育与产业、创新与创业的“四维”深度融合。重庆邮电大学面向全体教师和学生,通过课程教学、项目训练、学科竞赛、成果孵化、市场转化等全链条服务,初步构建了“全部教师参与、全体学生受益、覆盖大学四年”的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围绕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重庆邮电大学积极推进环重邮创新生态圈孵化载体建设运营,与重庆市南岸区政府联合打造了中国智谷·环重邮生态圈核心区域菁智汇众创空间,启动建设环重邮创新生态展示中心,打造环重邮创新生态圈的项目孵化、交流合作、对外展示窗口。环重邮创新生态服务体系的构建,实现了实体化、市场化、专业化管理运作。 秉持“共建、共享、共用”的理念,重庆邮电大学还致力于优化学科专业竞赛组织体系,组织学生跨校、跨年级、跨学科、跨专业组建各类学科竞赛队伍,建立学校、学院、合作伙伴等多维度竞赛服务体系,培育高水平竞赛项目。 近四年,学校师生累计获国家级奖励1700余项,部省级奖励3500余项。连续七届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银奖12项,铜奖22项,市级金奖57项;201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奖成绩列全国高校本科组第11位。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FPGA创新设计大赛中学校获得一等奖、最佳创意奖和安路企业最佳奖等三项最高奖。 在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中,重庆邮电大学位列57名,在2016-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中位列第51名,在2016-2020年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学科竞赛评估中位列第11名,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五轮总排行榜(本科)中位列第49名。 从“无处着手”到“科研能手”,一批批创新成果在学生中涌现。重庆邮电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的育人新格局。
目前,我国部分优势产业技术创新已经进入“无人区”,不少行业、企业开始感受到了科技创新之痛。这也暴露了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基础能力、跨学科思维、创新意识、眼界格局等方面的短板。 面对时代、社会的需求,重庆邮电大学新工科对标国家关于人才工作的战略布局,立足ICT行业,服务重庆经济发展,聚焦大数据智能化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布局,将继续拓展学科研究领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突破工科人才培养三大瓶颈,深入持续地开展新工科研究和实践。 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重大需求,未来,重庆邮电大学将立足行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发挥自己在ICT领域的优势,瞄准新工科交叉融合学科前沿,携手龙头企业,进行卓越顶尖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通过学科专业交叉,大力推动“科学研究新机制、人才培养新模式、产教融合新探索”,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为重庆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活力和智力支撑。 针对目前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重庆邮电大学通过高水平的教学体系内涵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对现有专业进行迭代升级,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教育“新质量”,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打造ICT专业2.0版本。 “我们将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锚定新时代人才工作目标坚定前行。”重庆邮电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重庆邮电大学将守住学科建设这一立校之本,持续推进科学研究强校之路。 为了加快人才发现、人才培养和人才的脱颖而出,目前重庆邮电大学已经开始实施第二轮“文峰人才工程”,努力构建“三层次、四轨道、十岗位”的立体化人才发展支撑体系。据悉,学校将会通过制度性设计发挥文峰人才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同时也会帮助文峰人才逐步把自己培养成战略型人才。该负责人表示,对标国家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到2025年重庆邮电大学将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培养和引进若干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到2030年要努力建成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的人才高地和科技高地;到2035年努力建成国内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面向未来,从跟跑到领跑,重庆邮电大学进一步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注入新的动能与活力,为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沈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