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重庆城市职业学院航空学院正式成立,这是重庆城市职业学院与成都云华教育集团深化合作的重要结晶。三年多来,航空学院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为导向,紧密对接民航产业,突出地方性、行业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通过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打造应用型高端航空人才培养高地。
深化校企合作,形成“12534”特色发展模式
“新时代、新趋势、新动能”是时代赋予航空产业新的关键词,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航空学院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学院发展的人才培养策略。
航空学院与成都云华教育集团、四川百特尔航空技术有限公司、永川大安通用机场、重庆丁丁猫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村与少年(重庆)文旅有限公司等达成合作协议,深化合作。在校企共建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建设特色学院这一目标,以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双轮驱动,通过企业进校园、企业大师进课堂、行业案例进课程、教师进项目、学生进企业的“五进”,推动校企资源互通、教师互培、文化互融的“三互”,实现人才、技术、文化、管理的“四融合”,打造形成“12534”航空特色的校企合作发展模式。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与云华教育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共建航空学院。
在“12534”模式下,校企实现合作办学、合作培训、合作研发、合作共赢的全方位对接,进一步提升人才培育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结合行业需求,建设以服务行业发展为导向的专业群
航空学院是重庆市航空地面保障服务类专业最全、人数最多的二级学院,现有学生总人数476人,今年增加招生计划,总人数将达到700人。
航空学院对照民航行业标准,按照岗位资格要求,开设通用航空器维修、航空油料、民航安全技术管理、机场运行服务与管理4个专业,建立了以服务行业发展为导向的《航空地面保障服务》专业群。设置航空发动机系统与修理、飞机结构与维修、飞机维护技术基础、空气动力学及飞行原理、航空部件结构与维修;加油器材使用与维护、油库自动化系统、油库设备、航空加油站运营;民航旅客运输、航空物流、机场运营管理、机场运行服务与管理指挥、值机与行李运输;民航安检实务、民航危险品运输、机场安全防范技术、民航旅客运输等专业核心课程支撑专业群建设。
航空学院的学生,在课堂中接受岗位能力培训。
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在课程实施中,航空学院科学制订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紧扣实际,坚持校企共建课程,推进将课程建设项目化模块化,以解决项目问题为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综合素养。并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开展基于工程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驱动的参与式学习。课程中采用源于航空企业的真实工程问题和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引入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模拟真实航空运行状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情景意识。
航空学院学生在机场实习。
同时,航空学院探索课程思政工作改革,推动将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通过专题讨论、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班级讨论、小组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项目研究、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线上线下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航空学院专业群经过3年的沉淀,教育教学取得丰硕成果,师生近年在各类技能竞赛、创新竞赛、教学竞赛上均有所突破,获市级奖项3项,校级奖项10余项;立项课题6项(其中市级课题2项),公开发表论文14篇(其中核心5篇,EI2篇);授权国家专利3项;主编、参编教材3本;在编校级模块化教材2部。
集聚校企资源,实现民航应用型人才高质量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技能是就业之本。一直以来,航空学院充分整合校企资源,搭建就业平台,将帮助毕业生实现优质就业作为重要工作之一,为学生实现优质就业保驾护航。
航空学院老师为毕业生做就业培训宣讲。
“学院各专业的学生未来就业以技术技能类岗位为主,教学中更强调培养学生的民航维修技能、油料管理技能、安全管理技能、运行保障技能等,以打造民航业的技能工匠。”航空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12534”培养模式,培养能够从事飞机维修、制造,飞机加油、油库管理,机场地面服务、地面运行指挥,机场安检、监护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航空学院学生进行岗位实习。
航空学院与北京机场协会、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天府国际机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等数十家协会、企业、院校共同组建重庆“四型机场”职业教育集团,充分集聚校企资源,共享集团内的优势资源,给学生开展专业实习实训、提供终身就业推荐服务,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搭建坚实的平台。此外,航空学院采取“实习-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学生岗位实习结束就可与机场单位签订正式用工合同。
为更好地落实学生就业工作,航空学院高度重视、全员参与,秉持“人人肩上有任务、人人肩上有责任”的理念,大力贯彻就业促进政策;主动求变,打造线上就业生态;多措并举,构建立体就业市场;完善体系,夯实就业帮扶措施;资源整合,搭建校企沟通平台;线上线下齐抓并进,精准开展就业教育服务,积极推进学生就业工作,实现民航应用型人才高质量就业。(何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