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决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面尽锐出战,强力攻坚克难,全市脱贫攻坚的力度、资金投入的强度、政策保障的厚度、社会参与的广度、工作开展的热度持续加强,取得了历史性、根本性、决定性成效,翻过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座高山。
土地资源贫瘠的金溪镇,过去长期是黔江经济发展倒数第一的落后镇,被当地百姓戏称为“筲箕滩”。近年来,黔江采取“专家讲理论、干部传政策、先进谈感受、群众说变化”的方式,用群众身边的真人真事,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动力,形成“思谋脱贫、主动创收、勤劳致富”的好氛围。
春节临近,正是置办年货的时节,重庆秀山隘口镇岑龙村的村民杨义明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他名下的两家网店日销售额万元左右,去年的年销售额更是突破了两百万元。
通过消费扶贫的多措并举,2020年大垭乡农副产品销售额已达到570万余元,不但打通了从贫困户地头圈舍到城市餐桌的通道,而且让藏在深山里的农产品变了现,增加了贫困户收入,更帮助了贫困户转变“只产不销”的观念,树立了“先干先得、多干多得、不干不得”的脱贫理念。
如何破题?要想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四晒”是主要途径。据该村负责人介绍,“四晒”即“晒政策、晒党恩、晒奉献、晒努力”。群众通过农民网校、扶贫知识讲坛等平台了解扶贫政策,成为脱贫政策明白人,吃下脱贫摘帽定心丸。截至目前,天元乡政策普及率、知晓率达到100%。
从远处看去,50余栋保存完整的房屋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灰黑的屋瓦掩映在苍松翠竹之间。古老的四合院、结构精巧的土家吊脚楼、雕刻精美的窗花,经过岁月的沉淀,更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2019年3月开始,万州在市级深度贫困镇龙驹镇探索开展“三师入户”活动——教师入户助学、医师入户助医、农技师入户助收。确保因学致贫的贫困孩子学有所教,因病致贫的贫困患者病有所医,因缺技术致贫的贫困户技有所培。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沿河乡将交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先手棋。截至2020年12月,全乡通畅路里程93.42公里,通达路里程58.53公里,村组通达通畅率达到100%。“毛细血管”爬满了大山的“脊背”,真正实现了“社社通公路,户户好出行。”
自2014年以来,红池坝镇已建设四好农村路230公里、人行步道110公里、安装防护栏131公里,到村、到社通畅率100%。此外,规划64公里“一横一纵”干线公路也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群众的“出境难”老问题解决了,红池坝镇也成为了红池坝景区的“前客厅”。
背靠国家5A级景区小三峡,双龙镇将产业方向聚焦在了生态旅游、电商物流、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推动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并以分红、公益岗位就业、扶贫车间务工等形式带动1790户贫困户脱贫,实现“空壳村”巧变“实心村”。
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石柱县中益乡,是重庆市十八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尖山坪上的170亩的脆桃基地,如今是全兴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来源。仅仅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撂荒地。
资源禀赋较差、产业基础薄弱,一直是制约贫困山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难题之一。如何破题?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合理设计村民、村集体、投资主体利益联结方式,用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循环造血”功能,让群众收入和致富内生动力明显提升,这是重庆市丰都县三建乡给出的答案。
自2017年以来,平安乡已累计开展干部走访全覆盖7次,召开院坝会300余场,解决群众问题1772个。225名帮扶责任人对接731户贫困户,每周至少2天到户开展帮扶工作,扎实推行脱贫攻坚到户看院子、抬头看房子、伸手开管子、进门开柜子、走近问身子、坐下问孩子“六个环节”,帮助贫困人民群众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