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8月被识别为市级深度贫困乡镇以来,后坪乡立足青山绿水,盘活乡村旅游,乡镇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昔日的“深度贫困乡”蜕变成“先行小康乡”。[详情]
罗开发没有想到,自己是打破这份深夜宁静的人之一,还从乡村旅游带来的“热闹”里,靠着一门手艺点“亮”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途。
对中益小学发生的“新变化”,没有人能比学校四年级语文老师马影翠体会得更深了。
现如今,“卤蛋西施”已经成了当地老百姓自力更生、致富奔小康的标杆。
在重庆市武隆区后坪乡白石村,就上演了谚语里的故事——“九个山嫂”唱出了一台“脱贫大戏”。
从百姓生病不得不跑到数百公里外的大医院看病,到大病、急病基本能在县内治疗治好,“信不过”与“信得过”的百姓态度之变,正是这个贫困小县医疗扶贫的见证。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山城”重庆这片土地上,曾囿于交通不畅的贫困地区,尤其是被大山围困的贫困村镇,越发意识到“交通畅通”对于打赢这场硬仗的紧迫性。
当地扶贫部门发展烤烟、中药材等主导产业的同时,因户施策,因地制宜发展一系列“小字号”经济,推动产业发展“接二连三”。“小经济”正书写脱贫“大文章”。
位于大山深处的车田乡,近年来把油茶产业确定为大规模种植的主导产业,全乡范围内均有分布。今日的车田乡,漫山遍野的油茶树真正成为了老百姓的“摇钱树”。
每天,彭明涌开着“面包车”上下穿梭的背影,已经成为车田村修路致富最美的背景。如今,一条条宽敞平坦、通户达组的水泥路,筑起了当地村民致富增收的“希望之路”。
道阻且长,村野田间留下他们的足迹;村医平凡,却用行动让生命发光。17年间,巫溪县红池坝茶山村的村医王业毕,在崎岖陡峭的巫溪高山中行医巡诊,更换了4辆摩托车。
仓房村下,涓涓流水,读书声声声入耳,陈申福把自己几十年的光景洒在这里,给大山深处的孩子点亮了一条通往山外的路,告知他们人生更多的可能。
带着60万“嫁妆”来到木良村的肖鸣,是中信集团2016年3月派驻到这里的“第一书记”。仅仅一年时间,从外地来的肖鸣,把木良村摸了个底朝天,对这里熟悉得仿佛从小就生活在这里。
不管严寒还是酷暑,徐白慧风雨无阻地为大山里的孩子们坚持送书30年,把知识带到大山深处,让孩子们用知识走出大山。
“红色军医”组成的医疗扶贫小分队,带着“军令状”前往国家级贫困县石柱县进行医疗扶贫帮扶任务,以期减轻当地百姓的看病负担。
仅2019年,重庆就建成“四好农村路”2.5万公里,新增1.2万个村民小组通公路、油路或水泥路。今年,重庆将新建通组公路1.4万公里,新解决2056个村民小组通公路、4738个村民小组通油路或水泥路,“四好农村路”正成我市脱贫标配。
茶山村要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必须走在前面。如今从县城到镇上,从镇上到村里的公路有了很大改善,尤其从镇到村的公路已在今年6月完成路面油化并拓宽。同时,茶山村内部多条路段也由泥土路变成了硬化路,方便了百姓生活。
这片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高山林立、沟壑纵横,散居在高寒深石山区的贫困群众,行路、吃水、上学、看病、安居、致富,无一不难,脱贫之路格外“难走”,易地扶贫搬迁无疑是挪穷窝、换穷业、斩穷根的一把利刃。
重庆聚焦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把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作为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农村危房“清零”,切实解决群众住房安全问题,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真正实现了“住有所居、住有所安”。
农旅深度融合,让重庆长寿区有了一座“慢城”:在这里,乡村里的林田村落、农特产品都“活起来”了,城里人有了“歇歇脚、深呼吸”的好去处,“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让乡村振兴有了新载体。
因为兼具主体多元化、举措丰富化等特点,社会扶贫越来越成为“三驾马车”中最具潜力、最有活力的部分。随着社会扶贫大格局的逐渐形成,全市脱贫攻坚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受益贫困户越来越多。
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许多农村学校成为当地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除了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补助、免费营养午餐等普惠政策陆续落地,乡村学校教育质量也在稳步提升,让农村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